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撑
时间:2011-07-28 02:06: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仁泽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网络流行语。7月26日,“海景”再现:暴雨造成石家庄、郑州等多个城市内涝。住建部调查显示,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

  客观看来,这与极端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管网标准明显偏低有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排水沟渠、管网、泵站等规划不尽合理,排水体系不科学,规模偏小。目前,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与“地下的欠账”相对的,是“地上的增长”。近年来,城市发展快马加鞭,投入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楼越修越高、路越修越宽、广场越修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内涝显然难以仅仅归结为“技术”问题。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然而,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等,却成效有限。如郑州,去年该市市长曾因内涝问题公开道歉,之后开展了积水点改造工程。今夏的大雨中,已改造完工的积水点却仍难以承受大雨的袭击。

  对于城市的“血管”,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见效。对于城市内涝,需要超越一时效果、短期责任,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是“系统性疾病”,涉及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诸多部门。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结合起来,要有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同样离不开具体执行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制度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武汉的做法。21日,该市纪委发出通报,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市水务局长被行政警告,副局长被免职。

  这样的问责,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城市内涝的症结。地下建设滞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如果更关注任期内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更在乎能带来升迁的经济发展数据大幅增长,对于看不见的“隐形工程”,自然难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大力解决”。

  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政绩观的转变,同样需要制度推动,改变唯GDP的考核方式,让做好地下管网这样的“隐形工程”变成“显性政绩”,才能给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冲动找到合理的出口。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有着现实的意义。经过暴雨洗礼,各地可能会掀起地下管网改造热潮。但是,只有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本着对公众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能从小打小敲走向标本兼治,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