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珊珊: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思考 便民设施成形象牺牲品
时间:2011-07-27 02:07:2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郑珊珊 
城市,为谁而活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的生命是其规划、建设、管理者以及工作、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赋予的。

  城市应该为谁而活?这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应该直面并重新思考的问题。

  当今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形象、面子而活,是在为某些官员的政绩而活。于是,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中心轻边缘、重建设轻规划、重速度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政绩”轻民生、重外在形象轻精神内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问题日益凸显。近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可以说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入夏以来,武汉、南京、北京等诸多城市在暴雨中成为泽国;7月15日,郑州市一处拆迁安置小区8栋刚封顶2个月的多层楼房,因墙体大面积爆裂被要求全部拆除、重新建设;18日,有媒体爆出江西景德镇没钱建大坝却有钱搞亮化、造景观,防洪大堤成“半拉子工程”,洪水几乎每年从缺口处涌入部分城区,当地群众频遭“被淹之苦”……今天读者来信版刊登的来信及图片,无疑又提供了新的例证。

  为什么报刊亭等便民设施在一个城市的重大活动中常会因“有碍市容观瞻”而难逃被拆的劫难?为什么一个江南小镇,中心地区与郊区的环境会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在首都的繁华闹市,竟然有如此破旧不堪的生活图景?为什么在一个已经通过了省和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的地方,居民却不得不长期承受楼道中城市“牛皮癣”日复一日的折磨?难道街上的报刊亭真的会影响市容环境吗?难道郊区人就不该与城区人共享蓝天绿水吗?难道城市文明仅仅是为“验收”而“创”的吗?应不应对繁华都市背后的民生问题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

  城市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便捷、舒适的环境应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终极目标。城市是用来生活的,而不是用来展示的;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幸福感理应比城市形象好不好重要得多。但在“展示形象”的理念下,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把大部分财力、物力、精力都放在了“打造”城市的“亮点”上,他们热衷于营造视觉盛宴,热衷于展现政绩的“辉煌”,于是,标志性建筑、景观大道、亮化工程、大剧院、大广场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竞相“诞生”,最典型的就是大而无当的水泥广场。至于“亮点”之外的事情,如背街小巷和远近郊区的基础建设及环境就往往被忽视甚至无视。

  如今,在江西赣州这个以拥有建于宋代的地下超大排水系统——福寿二沟千年不涝而闻名的古城,正耗资2.9亿元打造以号称世界第一的“和谐钟塔”为核心的综合主题公园。一个是造福千年的地下排水沟,一个是夺人耳目的世界第一高机械钟塔,这相距千年、一上一下的两个大工程,哪一个更能给社会、给百姓带来和谐呢?(赵蓓蓓)

  两年前,江苏无锡为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强拆街面报刊亭,至今未恢复

  便民设施成城市形象牺牲品

  2009年2月,很多无锡市民发现,原先路边随处可见的便民报刊亭突然消失了,有不少尚未拆除的亭棚也被贴上了带有“违法”字样的封条。当时就曾听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抱怨:“这个报刊亭怎么说拆就拆,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原先每天早晨出门买菜都要买上一份报纸回家,现在连个报亭都找不到,看不成报纸,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2月25日,《现代快报》披露无锡市强制拆迁报刊亭的报道广受关注。报道披露,无锡的亭棚整治数量共计1241个,其中包括报刊亭、杂货亭、冷饮亭、修车修锁亭等等,而公安报警亭、公用电话亭不在整治范围内。

  据了解,作为被整治对象的便民报刊亭大多都挂有“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字样,报刊亭的经营者也大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建便民报刊亭的初衷就是解决下岗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些报刊亭大多是由无锡市邮政局、无锡市报业集团所办的,经营者也获得相关许可证明,并且缴纳了相应的经营承租费用。

  我曾浏览了无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栏中看到2009年2月19日发布的《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亭棚车点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按照市委、市政府‘迎论坛、优环境、树形象’奋战100天动员大会精神,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占道亭棚车点有1700多处,集中设置在主要道路、繁华地区,绝大多数都属越权违规审批和非法擅自设置,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道路交通,同时,又无偿占用了城市公共资源,损害了全体市民的公共利益。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市区占道亭棚车点专项整治,并对整治活动实施全程专项督查。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对照《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的通告》(锡政通〔2009〕3号)要求,在前一阶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迅速部署,开展占道亭棚车点的自纠自整工作,制订具体整治工作方案,做好各种社会稳定工作。”

  文件中之所以提出“迎论坛、优环境、树形象”口号,是因为2009年3月28日,无锡市将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开幕式,无锡也是这次论坛的主会场。报刊亭等亭棚被强制拆除的原因便在于此,当时《现代快报》对无锡城管局市容处有关人员的采访内容也证实了这一点。

  转瞬之间,两年多过去了,在无锡的大街上依然看不到恢复报刊亭的迹象,老父亲依然只能到离家有5站路的家乐福超市购物时,才能顺带买上一份报纸翻阅。我有时也在想,原先那些经营报刊亭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如今在靠什么谋生,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近些年,各级政府一直在强调“执政为民,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可如此为了“面子工程”就推倒“便民工程”的行为,究竟是为了谁?这样树形象到底树起了啥形象?(江苏无锡 涤之)

  不该被忽视的都市角落

  长这么大第一次来北京。在电视、电影里我太多次看过北京,领略过她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此次来京,我很想看一看北京的真实模样。

  几天前,我乘地铁去王府井,在惠新西街北口站一进入地下通道就看到地面上放着三个塑料桶,一个塑料盆,在接滴漏的雨水。看来,首都北京也在接受着雨水的考验。到了王府井,宽阔的长安街、气派的东方广场映入眼帘,整洁的街道,炫目的灯光,宏伟的建筑,让人领略到首都的现代气息。王府井步行街游人如织,我边走边看,感受着首都最繁华商业街的律动。

  我在王府井步行街西侧的街道上闲逛。走到外文书店与北京香港美食城之间时,注意到路边的两幢建筑之间有亮光,好奇的我想一探究竟,便往里走去。刚走到道口,就看到一溜4个大垃圾桶,旁边堆放着七八个装满了的垃圾袋。我以为误入存放垃圾的死角,却看到有人从里面走出来,这才注意到就在这逼仄的空间里住着不下十户人家,房子是用木头与散乱的砖块随意搭建的,通道里散发着垃圾的异味,垂在半空中的电线似乎随时都能刮到人,在不远处高楼大厦的反衬下,这里显得破旧、昏暗。出来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翻着门口的垃圾桶。说实话,在离北京最繁华地带几步之遥处就有如此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天我又去了北京前门一带的老商业街。修葺一新的老街上,商铺林立,在散发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的牌楼及店铺前,不时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拍照留念。著名的大栅栏商业街,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逛完大栅栏,我在附近的小巷里游荡,感受着传说中的北京胡同。有不少人仍居住在这里。我看到,院子过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地面甚至都未硬化,居民用砖块摆出一条走道,院里流淌着没有排走的雨水,许多人家门口都放着一只沾满污渍的塑料桶,用来盛放污水或垃圾,狭窄的通道几乎容不下两人同时通过。我没看到胡同里有路灯之类的照明设施。

  这两次“小巷游”让我看到了繁华大都市的另一面。作为游人,我想,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打造“宜居城市”之时,不能忘记、忽略城市中许许多多的“背阴处”,特别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毕竟,一个城市打造得再光鲜亮丽,对于外人、游客而言,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几天,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里却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是他们的生活所在,他们的幸福感比游客的观感更为重要。从这个层面来说,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为他们考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