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的生命是其规划、建设、管理者以及工作、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赋予的。
城市应该为谁而活?这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应该直面并重新思考的问题。
当今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形象、面子而活,是在为某些官员的政绩而活。于是,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中心轻边缘、重建设轻规划、重速度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政绩”轻民生、重外在形象轻精神内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问题日益凸显。近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可以说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入夏以来,武汉、南京、北京等诸多城市在暴雨中成为泽国;7月15日,郑州市一处拆迁安置小区8栋刚封顶2个月的多层楼房,因墙体大面积爆裂被要求全部拆除、重新建设;18日,有媒体爆出江西景德镇没钱建大坝却有钱搞亮化、造景观,防洪大堤成“半拉子工程”,洪水几乎每年从缺口处涌入部分城区,当地群众频遭“被淹之苦”……今天读者来信版刊登的来信及图片,无疑又提供了新的例证。
为什么报刊亭等便民设施在一个城市的重大活动中常会因“有碍市容观瞻”而难逃被拆的劫难?为什么一个江南小镇,中心地区与郊区的环境会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在首都的繁华闹市,竟然有如此破旧不堪的生活图景?为什么在一个已经通过了省和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的地方,居民却不得不长期承受楼道中城市“牛皮癣”日复一日的折磨?难道街上的报刊亭真的会影响市容环境吗?难道郊区人就不该与城区人共享蓝天绿水吗?难道城市文明仅仅是为“验收”而“创”的吗?应不应对繁华都市背后的民生问题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
城市是人们安身立命之处,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便捷、舒适的环境应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终极目标。城市是用来生活的,而不是用来展示的;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幸福感理应比城市形象好不好重要得多。但在“展示形象”的理念下,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把大部分财力、物力、精力都放在了“打造”城市的“亮点”上,他们热衷于营造视觉盛宴,热衷于展现政绩的“辉煌”,于是,标志性建筑、景观大道、亮化工程、大剧院、大广场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中竞相“诞生”,最典型的就是大而无当的水泥广场。至于“亮点”之外的事情,如背街小巷和远近郊区的基础建设及环境就往往被忽视甚至无视。
如今,在江西赣州这个以拥有建于宋代的地下超大排水系统——福寿二沟千年不涝而闻名的古城,正耗资2.9亿元打造以号称世界第一的“和谐钟塔”为核心的综合主题公园。一个是造福千年的地下排水沟,一个是夺人耳目的世界第一高机械钟塔,这相距千年、一上一下的两个大工程,哪一个更能给社会、给百姓带来和谐呢?(赵蓓蓓)
两年前,江苏无锡为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强拆街面报刊亭,至今未恢复
便民设施成城市形象牺牲品
2009年2月,很多无锡市民发现,原先路边随处可见的便民报刊亭突然消失了,有不少尚未拆除的亭棚也被贴上了带有“违法”字样的封条。当时就曾听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抱怨:“这个报刊亭怎么说拆就拆,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原先每天早晨出门买菜都要买上一份报纸回家,现在连个报亭都找不到,看不成报纸,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2月25日,《现代快报》披露无锡市强制拆迁报刊亭的报道广受关注。报道披露,无锡的亭棚整治数量共计1241个,其中包括报刊亭、杂货亭、冷饮亭、修车修锁亭等等,而公安报警亭、公用电话亭不在整治范围内。
据了解,作为被整治对象的便民报刊亭大多都挂有“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字样,报刊亭的经营者也大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建便民报刊亭的初衷就是解决下岗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些报刊亭大多是由无锡市邮政局、无锡市报业集团所办的,经营者也获得相关许可证明,并且缴纳了相应的经营承租费用。
我曾浏览了无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栏中看到2009年2月19日发布的《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亭棚车点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按照市委、市政府‘迎论坛、优环境、树形象’奋战100天动员大会精神,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占道亭棚车点有1700多处,集中设置在主要道路、繁华地区,绝大多数都属越权违规审批和非法擅自设置,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道路交通,同时,又无偿占用了城市公共资源,损害了全体市民的公共利益。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市区占道亭棚车点专项整治,并对整治活动实施全程专项督查。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对照《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的通告》(锡政通〔2009〕3号)要求,在前一阶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迅速部署,开展占道亭棚车点的自纠自整工作,制订具体整治工作方案,做好各种社会稳定工作。”
文件中之所以提出“迎论坛、优环境、树形象”口号,是因为2009年3月28日,无锡市将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开幕式,无锡也是这次论坛的主会场。报刊亭等亭棚被强制拆除的原因便在于此,当时《现代快报》对无锡城管局市容处有关人员的采访内容也证实了这一点。
转瞬之间,两年多过去了,在无锡的大街上依然看不到恢复报刊亭的迹象,老父亲依然只能到离家有5站路的家乐福超市购物时,才能顺带买上一份报纸翻阅。我有时也在想,原先那些经营报刊亭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如今在靠什么谋生,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近些年,各级政府一直在强调“执政为民,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可如此为了“面子工程”就推倒“便民工程”的行为,究竟是为了谁?这样树形象到底树起了啥形象?(江苏无锡 涤之)
不该被忽视的都市角落
长这么大第一次来北京。在电视、电影里我太多次看过北京,领略过她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此次来京,我很想看一看北京的真实模样。
几天前,我乘地铁去王府井,在惠新西街北口站一进入地下通道就看到地面上放着三个塑料桶,一个塑料盆,在接滴漏的雨水。看来,首都北京也在接受着雨水的考验。到了王府井,宽阔的长安街、气派的东方广场映入眼帘,整洁的街道,炫目的灯光,宏伟的建筑,让人领略到首都的现代气息。王府井步行街游人如织,我边走边看,感受着首都最繁华商业街的律动。
我在王府井步行街西侧的街道上闲逛。走到外文书店与北京香港美食城之间时,注意到路边的两幢建筑之间有亮光,好奇的我想一探究竟,便往里走去。刚走到道口,就看到一溜4个大垃圾桶,旁边堆放着七八个装满了的垃圾袋。我以为误入存放垃圾的死角,却看到有人从里面走出来,这才注意到就在这逼仄的空间里住着不下十户人家,房子是用木头与散乱的砖块随意搭建的,通道里散发着垃圾的异味,垂在半空中的电线似乎随时都能刮到人,在不远处高楼大厦的反衬下,这里显得破旧、昏暗。出来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翻着门口的垃圾桶。说实话,在离北京最繁华地带几步之遥处就有如此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天我又去了北京前门一带的老商业街。修葺一新的老街上,商铺林立,在散发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的牌楼及店铺前,不时有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拍照留念。著名的大栅栏商业街,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逛完大栅栏,我在附近的小巷里游荡,感受着传说中的北京胡同。有不少人仍居住在这里。我看到,院子过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地面甚至都未硬化,居民用砖块摆出一条走道,院里流淌着没有排走的雨水,许多人家门口都放着一只沾满污渍的塑料桶,用来盛放污水或垃圾,狭窄的通道几乎容不下两人同时通过。我没看到胡同里有路灯之类的照明设施。
这两次“小巷游”让我看到了繁华大都市的另一面。作为游人,我想,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打造“宜居城市”之时,不能忘记、忽略城市中许许多多的“背阴处”,特别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毕竟,一个城市打造得再光鲜亮丽,对于外人、游客而言,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几天,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里却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是他们的生活所在,他们的幸福感比游客的观感更为重要。从这个层面来说,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为他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