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官宣!全国人口14.12亿,中国城市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时间:2021-05-11 23:01:44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红艳 
  5月11日上午10时,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亿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其中城镇人口占比63.89%,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东部地区人口为占比39.93%,相比2010年上升2.15个百分点。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预示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01
大陆人口突破14亿大关,但增长持续放缓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

  台湾地区人口[5]为23561236人。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表:


  虽然总人口创下历史新高,但10年新增人口却在不断减少。

  根据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我国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人口普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无疑,人口多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说,“尽管我国的人口红利还没结束,但我们面临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老龄化、少子化等等挑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着手解决好人户分离、高房价、健康养老、教育公平等民生热点问题,是未来高质量城市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02

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人口仍在向东部的发达城市、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单位:人、%


  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等19个城市群。总体上看,人口、经济已高度集中于19个城市群,近年愈发向核心城市群集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这里有两点重要信息:

  第一,过去10年“孔雀东南飞”的格局很明显,也体现了此类区域城镇化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成为房地产开发和消费市场较为活跃的区域。而对于中部而言,随着后续基础设施的改善,预计人口回流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市场投资可以重点关注的区域。

  第二,人口聚集更偏好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群。这个趋势短期看确实难以改变,这也使得各地省会城市的投资价值更大。而随着省会城市房价的上涨,周边的县区或卫星城也将成为房企重点关注的区域。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人口集聚效应增强城市竞争力,助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与现代化产业中心。集聚效应通过三方面增强城市竞争力:

  1、规模效应:人口集聚降低企业生产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

  2、专业化分工:流动人口的多样性带来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在不同部门 的相互协作实现专业化分工;

  3、学习效应: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进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传播。

  改革开放早期大规模流动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形成劳动力供给规模效应,使其在纺织、低端制造业迅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一步发挥其在各类人才、资本、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融合发展,形成协同集聚的合理空间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 2010 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03
老龄化加剧,社区居家养老面临新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全国人口年龄构成表:

单位:人、%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

  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由于20-30岁人群规模在2016年至2020年加速下滑、到达低位,这导致随着“建国一代”和“建国二代”之后,再难以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波峰。新生儿出生占比的下降,会使得人口年龄分布结构从2019年的纺锤(30-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最大),逐步演化成为2060年的金字塔形,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持续下滑,劳动力群体内部年龄结构老化。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表:



  而从年龄结构看,与2010年相比,0-14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4个和5.4个百分点。换言之,小孩和老年人的比重是在增加的。严跃进表示,从后续市场展望看,教育学区资源的配置、商业零售、社区居家养老等内容将面临新的变化。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持续强调做数字家庭的概念,后续地产业务开发应该结合此类新要素,进而形成更为匹配的产品。



04
城镇人口上升14.21个百分点,中国步入城镇化后半场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图表:

  传统中国是乡土社会,小农经济将人丁不土地牢牢地绑在一起,安土重迁是社会的主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是过去几千年来的写照。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9%,人数为2.36 亿,高于全球第五人口大国巴西(2019年约2.1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带动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的17.9%上升到2019年的60.6%。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相比2010年大幅增加。  传统中国是乡土社会,小农经济将人丁不土地牢牢地绑在一起,安土重迁是社会的主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是过去几千年来的写照。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9%,人数为2.36 亿,高于全球第五人口大国巴西(2019年约2.1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带动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的17.9%上升到2019年的60.6%。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相比2010年大幅增加。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到30%-70%之间,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离70%的上限越来越近,按照目前每年1%的城镇化速度,到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就有望突破70%大关。



05
人口流动趋势明显,推动生产要素流动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经济意义上看,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发生两个层面的转移:一是产业层面,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是地域层面,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基于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在我国体现得尤其明显。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共有农民工2.88亿人,其中离开本市的外出农民工1.73亿,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2%。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发生两个层面的转移:一是产业层面,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是地域层面,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基于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在我国体现得尤其明显。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共有农民工2.88亿人,其中离开本市的外出农民工1.73亿,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2%。

  城市层面的人口流动毫无疑问是往大中城市集中。在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吸纳流动人口的前100个城市占全国比重从2000年的54.6%上升到2010年的63.3%,提升8.7个百分点。但在大中城市内部出现了分化,出现“两头减少,中间增加”: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吸纳流动人口在减少,二线的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则在增加。

  2015年后,中央提出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一线城市流入人口占比进一步下降,而二三线城市户籍制度有所放松,纷纷开启“抢人大战”流入人口大增。按照国务院2014年“五类七档”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需严格实行人口管控甚至向外疏解人口,因而四大直辖市的净流入人口不断下降,2019年北京净流出6.26万人。部分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则需以提升城市首位度为収展目标,“新一线城市”将作为中心城市引发城市群发展,进入人口快速增长的通道,杭州、宁波、成都、长沙成为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同时,普通地级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净流出,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人口流动形势一致。



06
人口性别差异,男性对女性人口比例为105.07

  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历次人口性别构成图表:


  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  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

各地区人口性别构成表:

单位:%



07

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

  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5882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788人下降为3450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6779人下降为24767人。

各地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表:
单位:人/10万人

  高学历人群经济创造力相对更高一些,高学历、年轻人口,将成为更加重要的地区人口活力指标。显然,未来的人口活力,不仅看增量增幅,还得看结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