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胡存智:要进一步弱化与户籍挂钩的各种政策措施
时间:2019-09-24 17:04:15  来源:城市化杂志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我的城市化》这本书非常好!很多内容看上去虽然是各个作者写的经历,但实际上都反映出一件事——我们都是从农村开始被城市化的。我1978年到北京的时候,是一个学生,记得我结婚的时候所有的财产不超过200元,还是我老婆娘家资助的。

  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化,《我的城市化》这本书中谈到很多,这些都如同在写我们自己,所以城市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变迁。我们国家非常幸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很平稳,而且发展很好。实际上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农民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上,我们现在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发展中的问题。当年,我在考察我国城市化的时候发现有两个特点,我们国家城市化发展得很好,没有贫民窟,但在墨西哥、巴西、菲律宾等国家,贫民窟却非常严重,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特殊,而是我们国家城市周边的农民用自己“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避免了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国家宅基地早年只许自己用,不能出租,不能买卖,这是宅基地的特点。实际上城市周边的农民用自己“违法”用地解决了贫民窟问题。

  从我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角度看更清楚,我们所做的唯一贡献就是没有查处它。近十多年来,北京每隔一段时间会清理一次,如浙江村、大红门等城中村清理了,结果搬到了唐家岭,又清理了,再搬到后厂街……实际上我们通过一些柔性的解决办法,解决了贫民窟问题,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制度优势。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继续发扬、继续发挥的制度优势。

  看了《我的城市化》这本书,我觉得有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也有自己的城市化,实际上也代表了国家城市化的缩影。

  首先第一个最大的感受,城市化的核心就是定居,只有定居下来才能够有个人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发展,我看到书里面很多方面都谈到了,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或者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来,没有一个能够避免这个过程,所以,我们讲城市化往往都是说农民进城算城市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小城镇到大城市,我看我们在座的几乎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两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标志,目前就是户籍的城市化。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流动问题是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前人口流动是不自由的,要到哪去是需要单位开证明的,农民要有公社证明,没有证明根本不行。像我们边远地区要到北京来,根本不可想象,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广东省到北京来,是第一次坐火车出省。改革开放最大好处就是人口流动起来了,劳动力也好、劳动人口要素也好全部流动起来了,但是定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口流动只解决了劳动力问题、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但是定居没有解决,这是城市化的深层次问题。

  现在对户籍的管理虽然不像原来那样,什么东西都绑上户籍,但仍然是以人的户籍身份为标志这样一种城乡隔离制度、城城隔离制度,这种隔离不仅是城乡,城与城之间也隔离了,比如天津户籍绝不会在北京发生什么作用,驻马店的户籍在北京没有什么用处。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的都是城乡之间主要矛盾,两亿多农民工,实际上还有几亿、几千万的城城之间隔离也很严重,我体会比较深的就是医疗、社保,城城之间的隔离,除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外,城城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最近我陪友人看病,外地医保卡在北京不能用,那怎么办呢?挂急诊,因为看急诊就不需要申请,所以什么都变成急诊了。

  过去没有户口根本不能就业,现在改善了,教育也改善了。过去没有的话不能上学,现在还有机会让你上,但上到初中以上就有问题了,因为资源不够了,而北京小学教育资源太多了,现在小学都在归并、收缩,这个趋势大概已经有15年了,原来是我们小区周边有4个小学,等我女儿长大了,小学都归并了,现在只有2个了,趋势非常明显。住房跟户籍也挂钩,甚至连买房都跟户籍挂钩,户籍不但没有削弱,现在还有加强的趋势。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别化没法消除,这里面城乡差别都有。因此,是户籍变成城市定居稳定的条件,能不能稳定下来,公共服务都没有,稳定不住,当然可以在这儿工作,没有问题,那么多老外也在这里工作,工作得也挺好,但是不稳定,要作为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必须要有职业。所以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我的城市化》这本书谈得很好,谈到一个核心——定居要有户籍。

  第二个感受,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适应这一趋势。在《我的城市化》这本书里,深刻地体现了只有城市化才能实现整体发展,也只有有发展、有希望、有追求的人,才会在城市定居,留下来。而老一代农民工是不愿意进城的,这本书里也谈得很清楚,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写“母亲逼我们走出农村,我们逼母亲留在城市”,这个我也有同感,也有深刻的认识。我母亲从来没有跟我在一个城市——北京住过一天,只是在有病或探亲的时候住过,但是真正住在一起没有过,我们多次请求,她都不愿意来。

  所以,可以看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这个趋势,也就是老一代的人有乡愁乡亲,还有乡里的幸福生活,但是他们的孩子——农二代是要进城的,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我们当时在北京生活也非常艰难,我几乎住过北京所有类型的房屋,农村房屋也住过,我记得很清楚,玉渊潭八一湖有一个农户,我没有地方住,就租房子住,房子很大,大概有20多平米单独一间房子,但是租金要80元一个月,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我实在付不起。我还住过招待所、地下室,还住了一年多的办公室。

  定居是稳定的条件,只有年轻人、有希望的才会进城。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就是农民工一代只进城打工,你不用担心他留,但是农二代一定留,而且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他留,他已经回不去了,他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城里的,他的同学也都是城里的。所以这个进程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规律,这就是农民工转化成城市市民的规律,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城镇到大城市,农一代进城打工,农二代进城定居,而且大量农二代是回到县城里面定居,因为大城市难以定居、条件不足,但是定居县城是完全做得到的,所以应该要以更大力度和更大努力做好这件事。

  实际上,现在的农民,没有兼职收入的人大多数是贫困户,都是穷人。农村里最穷的就是务农的,职业农民可能是另一个说法,农业部主要指的是种粮大户、是职业农民。关于贫困有两个现实:第一,只有农业收入的农户一定是贫困户;第二,只有农业产业的县一定是贫困县。所有统计数字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农民工进城,像苏南的嘉兴、杭州、湖州这一带基本百分之百都是兼业,务农占的时间很少。去年我在邢台做调研,种一季小麦,国庆节10月份种下去的冬小麦,第二年五六月收,用工21.5个劳动日,他只要投工21.5天就够了,其他时间他干什么?最正确的应该是进城打工,不正确的是在家里呆着打麻将。所以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有追求、有希望、有发展的农民才会进城。《我的城市化》这本书每一点、每一滴都说清楚了,所以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好,看了很有触动。

  第三个感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要有更好的逻辑和策略来推动。既然我们是以人的户籍身份为标志的这种制度,就要在这上面做更多的文章和推动。我想最起码要三点推动。

  第一,以城市的建成区为单位,放开就地户籍城镇化。我们经常说城市要放开不现实,像北京,放开北京到底放开哪?放开主城区,还是放开县里、镇里?这个没有说清楚。实际上应该是以建成区为单位,首先是把农村带起来,就地城镇化放开,无论是大中小城市都放开,首先把当地的农民城镇化,就像北京的农民,放开城镇化对北京影响已经不大了,而且他们还不愿意进城,因为作为农村户口,他还有宅基地、承包地等。

  第二,要落实完善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落户政策,推动大中小城市联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国家已经要求按大中小城市区分开来,中小城市放开,大城市按照一定年限,在就业、教育、居住若干年后你就应该考虑落户,这也是世界很多地方通常的做法,比如香港,要居住7年,才能有永久居住身份证,有很多人拿工作证过去工作,到了6年就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到第7年法律规定可以办永久居住证,这是国际通行的,有很多经验了。一个人在城市里面呆了五、六年,人生有几个五年?就十个五年,读书在这里读了五年、七年,好歹说九年义务教育就算这个地方呆够了,上学从小长到大都在这儿了,你还不是这个地方的人,你的家乡在哪?就是他乡当故乡,没有其他说法了,只能是这个说法了。我发现一个规律,一个人十岁以前吃什么,这辈子基本上就吃什么,一个人二十岁之前说什么话,这辈子的口音基本就是这样了。还有一个特点,你十五岁之前在哪,基本就是那个地方的人,你所有感情、乡愁都是那个地方的。

  大城市应该按照年限逐步解决市民化的问题,居住也行、工作也行、读书也行,这样才能使这些人定居在这个地方,农民工、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才能解决,至于特大城市,国家也说了,可以分区、城、县,逐步解决市民化的问题,城区这部分进来积分高一点,县里低一点,这个有所区分。这样才能使有关政策有区分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第三,要进一步弱化各种与户口挂钩的福利与政策措施,建议今后出台的政策措施不再与户籍挂钩。现在与户籍相关的不但不弱化,还强化,这是不对的,或者一方面强化,一方面弱化,这是错误的。我记得《城市化》杂志做过一次专访,就是不要跟户籍挂这么紧。因为以身份为特征进行社会管理和人的管理,这是一个落后的社会机制,我们现在好一点,以金钱管理都比以身份管理要先进,当然金钱也不好,但是毕竟比身份要好。因为这个拓展一点就跟过去讲以成分管理不一样,这是个人改变不了的,我出身在哪,过去是出身在什么阶层就是什么分子,出生不由己,但是道路可选择,现在也是出生不由己,出生地不由己,能不能给一个道路选择?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弱化各种与户口挂钩的福利与政策措施。

  像教育现在仍然与户籍挂钩,当然挂钩没有那么紧密,现在不是没有办法,有办法,教育体现在学区上,它已经不是能不能受教育的问题,是受什么教育的问题,户口落在哪个学区就是哪个学校,一个学区对多个学校,抽签不是一个学区对一个学校,这样就把它弱化了。像这样的办法是很多的。再比如就医有一些东西还是要按照户籍来的,当然有时候户籍也是一个保障,比如公务员肯定要户籍,没有户籍的要转户籍,等于是对他福利的保障。像医保、社保甚至这本书里谈到的连车证、驾照什么之类都绑在一起,我看了以后真是感觉深恶痛绝,说了这么多,各种福利还紧紧与户籍挂在一起,如果说我们是既得利益的话,也看到这个制度的落后,这些东西跟我们没有关系,但这是一个落后的东西,必须解绑。这里面有一篇文章讲生孩子还要回到老家去办准生证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高度认识和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做好市民化的工作,否则会无意识、不断地将相关政策加在户籍上面。比如买房跟户籍挂钩,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这样做,为什么?因为大家的注意力在管理房屋的需求,不在跟户籍挂钩,但实际上又强化了跟户籍挂钩。因此,我认为下一步出台措施不应与户籍挂钩,这样户籍慢慢就弱化了。记得很多年以前《城市化》杂志问我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说要一条一条剪断与户籍千丝万缕的挂钩关系,使农民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增加,我们才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前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