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
今年8月上映并引发热议的灾难片《烈火英雄》,是由某城市油管爆炸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城市陷于危难,如果没有消防员殊死救援,后果不堪设想。相比这种偶发性的灾难事件,在多个城市发生的多起高空坠物事件,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如何以安全为保障,宜居且美好?日前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汇集了一批长期从事风险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领域工作或研究的业界专家、高校学者,他们结合上海市城市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与城市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依托同济大学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围绕城市运行中的传统和非传统风险等热点、难点话题,研讨城市风险管理新思路、新技术、新举措,力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孙建平: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主编出版《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与保险》《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概论》等著作。
您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中专门提到,城市安全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运行风险防控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为什么?
孙建平:我们提倡城市管理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之所以说中国城市面临安全风险集中爆发的特殊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一种压缩式发展,40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历史进程,呈现赶超型、跨越式、超常规的特征,客观上让城市运行风险更集中、更累积。
我们应警惕城市发展中的“黑天鹅”,防范城市运行中的“灰犀牛”。我国的城市管理有六大风险:一是“生命线”风险;二是居住风险;三是出行风险;四是公共场所风险;五是生产作业风险;六是传统与非传统、传统与传统叠加风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发展阶段,面临金融危机、生物变异、环境污染、核泄漏、食品安全等多种新型突发性风险的考验。一旦防范不当,都会酿成重大社会事件和重大事故灾难。目前从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的风险辩识和防控能力不足、安全监管责任不到位、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看,安全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2018年8月丛书编撰会合影
您认为现有的城市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存在哪些误区?
孙建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还停留在发生事故如何应急处置上,管理思路还存在着“没有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在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等方面还有不少误区。
一是风险意识不足。长期惯性思维、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青蛙效应”,是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误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首先要从习惯“亡羊补牢”转向自觉“未雨绸缪”,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凡事都需重视潜在的问题,预估可能的隐患,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政府财政投入应更多考虑“未雨绸缪”的工作,并做出制度性安排。
二是风险管理碎片化。城市风险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突发性、连锁性等特点,风险防控需要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专业合作与统筹协调。各个部门负责管理的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部分工作,从行政管理上看,分段管理没有问题,但城市是整体运转的,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的重叠部分或者空白地带最容易成为隐患点,尤其集中于政府主导,风险管理的社会参与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政府管理角度去部署安排有关工作,在资源配置时也更注重加强政府内部条块力量,而对提升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的风险防范能力重视不足,市民的风险辨识、防范和应对能力相比国际知名城市有巨大差距;社会力量参与安全风险管理的意愿和能力也逊于其他领域。
《城市风险管理丛书》首批四本分册发布
城市的管理者该如何构建一个让居民居住安心的城市安全防范体系?这样一个系统工程该如何搭建?
孙建平: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要构筑体系、搭建平台、创新机制。
构筑体系,要按照社会、市场、政府三个维度来思考,形成金字塔式的有机整合的框架。塔基是根本,对应的是社会,重点解决认识问题,思想到位,就会带来行动自觉;塔身是平台,对应的是市场,破解技术难题;塔尖是核心,对应的是政府,关键要创新机制。表述为:“一个理念、两个平台、三个机制”,构筑“事前科学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时救”的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具体来说,树立“居安思危”的核心理念,首先要加强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治理理论的教育和普及,使其工作思路从应急处置转向风险管理,工作重心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风险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筑牢底线思维”;其次,要加强社会风险治理责任的宣传和公众安全风险知识的科普,形成全社会的风险共识。
两个平台指的是建设综合预警和管理两个平台,我们对后者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但在综合预警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应该成为今后城市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此外,创新多元共治、精细防控、双重保障三个机制。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并创新精细防控机制,创新双重保障机制。通过“五个一”,即:一张风险地图,一个综合预警管理平台,一本具体落实的工作手册,一份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方式,旨在强化风险防控的保单,一项确保措施落地的制度安排。
2018年11月 丛书首发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您认为“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丛书”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孙建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可以说,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提升城市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同时,城市风险管理是城市快速转型阶段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城市安全发展体系的重要构建组成。
我们的丛书编撰团队汇集多位业界专家、高校学者,他们对城市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化阐述,内容涉及城市风险管理的各个领域。
这套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是一套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专著,旨在填补城市风险管理这个新兴学科出版物的市场空白,构筑起一套面向中国城市实际需求的城市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为国家立法提供参考,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城市风险管理思路,并为学科的发展建设奠定基础。
本套丛书目前规划21个分册的出版计划,当然它是开放性的,后面还将启动丛书的“十四五”规划。在这套丛书基础上,我们还将建立起相关网络课程平台、配套教学课件等资源,转化为专业数据库系统,得以持续地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