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7日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情况以及有关决议落实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今后污染防治中要更加注重科技支撑。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实在,群众的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加。但程立峰委员提出,大气环境质量深受气象条件影响,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这说明大气环境质量处在“气象影响型”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结构调整优化任务依然重要而艰巨,大气环境质量离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也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提出,对一些农村地区来说,煤改气、煤改电的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国家财政补贴,农民可能改不起。同时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则需要大量依靠进口。他表示,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如何清洁利用煤炭是需要下大力气破解的问题。此前一些地方也探索了煤制气、煤制油等项目,但成本代价较高,且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基础,生态环境承载了极大压力,至今没有大的突破。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煤炭能源研究的力度,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做出成效。
陈锡文委员则建议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如畜禽粪污、秸秆等资源化利用方面都需要科技的力量。他提出,我国是世界上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一年出栏的生猪就达7亿多头,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也不完全成熟,投资比较大,经济效果和技术方面的效果怎么进一步结合起来还需要认真考虑。
他同时提出,秸秆禁烧方面,处罚手段严格是必要的,但大量的秸秆总要找到出路。现在秸秆有效利用途径包括用作饲料、制成燃料、作为新材料的原料等,但是存在秸秆收集的成本问题、技术推广问题等障碍。
陈锡文说,每年大量农产品从耕地上生长出来,人类社会对其利用的仅一半不到,还有另外一半的生物质要回到土壤中去,否则土壤的肥力也会下降。如果能够通过利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把它消化好,不仅对污染防治是很大的进步,而且会创造新的财富。希望通过进行技术创新,更有效地实现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找到变废为宝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