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樊纲:14亿中国人城市化的全球机遇
时间:2019-01-28 16:50:0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樊纲 

e8f18e134e31640c81f71eb09c25ac37.jpg

第十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广西电视台举行

  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参加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盛会,首先要祝贺城市化委员会成立十周年。

  作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我非常荣幸和城市化委员会一直有很密切的协作。我们研究院一直关注城市化问题,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14亿人城市化的新趋势。关于这个大趋势,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分析当中的面临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战略重大调整

  什么大趋势呢?开这个会之前我就想,因为上一次参加城市化委员会的年会已经隔了几年,这几年在城市化问题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变化,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到,就是我们国家我们中央政府在城市化战略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调整,是什么呢?就是从过去发展小城镇为主,开始向发展大城市转变。包括自然资源部都明确表示,要增加给大城市的土地供给,减少那些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然后最近几年,几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发展大城市群或者叫大都市群。第一个举措,雄安新区给京津冀城市群增加了一大块土地;第二个举措,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个举措,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近在进博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几件事,我觉得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代表了一个战略的转移:从我们过去鼓励小城镇发展,转向大城市、大城市群的发展。

  在这里,我想,只有先把这个思路转变的过程和转变的一些原因先梳理梳理,才能认识到这个重大战略转变的意义,然后我们看,要搞城市化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挑战,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推进这个进程。

  城市化的基本逻辑:聚集效应

  ·规模效率与聚集效应;

  ·大城市的优势:

  ——基础设施更便宜,创造更多的就业与收入;

  ——更有效地利用高度稀缺的土地;

  ——人口集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

  ——聚集产生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

  ——多元化带动“时尚”……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人口为什么要迁移?这包括,人口迁移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根据这个迁移的规律,我们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我们是发展大城市群还是孤立的大城市发展。

  首先,人为什么要城市化为什么要进城?现在有两个“进城”。一个是农村的人进城,一个是小城市的人进大城市,这个事情正在发生。用十九大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什么?是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就业,这个就业在哪里?过去希望小城镇可以提供。后来发现乡镇企业没有效率,乡镇企业逐步向城市集中,因为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便利的物流条件、更多人才的选择。后来,不仅向城市发展,更多的企业、工业、产业向大城市集聚,因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物流、人才,然后人才聚集又带来服务业的发展,只有人多了,很多家庭生活的要素才能社会化,如餐饮、娱乐等等。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世界各国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化之初的大趋势——我后面还要讲后城市化阶段,后城市化是指人退休以后回流,这个先不讲。现在先要讲的是年轻人去哪,年轻人需要就业需要追求比上一代更好的生活,他要去哪儿?显然,大城市有它的优势,方方面面我不多说,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叫做规模效益、聚集效益。所以,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多大城市。而且,联合国的研究表明,近一百年来,人口进一步向特大城市集中,而且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化的逻辑与都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没有结束:城市人口55%。

  ·城市化的规律--人口迁移规律:人为什么要迁移,为什么要进城?

  ·大城市还是小城镇?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城市化不能偏离人口迁移规律

  过去我们的偏差在哪儿?就是偏离了人的迁移规律。我们鼓励小城镇发展,但是小城镇给了很多土地,盖完房子之后人走光了,去了大城市。而大城市我们限制它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限制发展的措施,结果虽然限制发展,人还是去了,然后挤在一个很拥挤的地方,房价飙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突出出来的?什么时候被大家认识到?为什么最近几年有了城市群的发展?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三四线小城市,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城市,价格不仅不升,反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库存最早说的是去这些三四线小城市的房地产的库存,而大城市房价飙升、供不应求。一个沿海城市计划800到1000万人口,是按照存载率等计算的,结果现在是2400万人口,这个供求关系一定是使得价格飙升。

c9d6a553f0c8890bd49010ae09131b14.jpg

 

  因此,就这样一个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使得我们认识到:我们要尊重人们迁移的规律、尊重市场的规律,我们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初期一定要重视大城市发展,一定要给大城市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城镇化”战略的偏差

  ·人为限制大城市,鼓励小城镇发展,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背离了人们选择迁移的逻辑。

  ·房地产市场的两级分化,根本是人口流动的两极分化:人口流出地区与人口流入地区。

  ·土地供给背后的各种经济问题需要做全面的分析。

  ·几个城市群形成与扩大,表明城市化战略的调整。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建设城市群或城市带解决“城市病”

  但是,城市再大也是有边界的,不可能在一个狭小区域里面解决现代所有的一切,出现了城市病的问题。怎么办呢?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建设城市群或者城市带。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通过交通,把一个区域的大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让这个区域的各种城市或城镇或城市乡村,各种功能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一体化地发展。它是一个城市群,具有各种功能的城市组。这个城市群既可以是历史上自然地形成(比如欧洲很多城市群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我们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化的规律,我们主动地去规划,主动地去引领它的发展。

  这里面就涉及了很多的问题。如何发展城市群?这个战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下一阶段城市发展非常重要。我国有14亿人口,这不是用一个小项目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一个大视野,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来为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思索各式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都市”与“城市群”

  ·大城市再大,也有边界,无法解决所有局限性的问题,出路就在于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城市群”。

  ·大都市群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包括周边一批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城市带;

  ·历史上自然形成,也可以顺应规律有规划地发展。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大城市需要便利的交通

  第一个问题,交通的便利。现在一些城市群的规划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规划还没有出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也开始启动,大家正在探讨。首先大家认识到交通是最重要的。有了交通,有了通勤的便利,人们就可以不在自己工作的区域、工作的城市生活,他可以在大城市的核心区工作、就业,但是晚上可以回到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车程之外的地方居住生活。这样城市的经济人口和居住人口就可能出现差别和分离,这样就使得整个区域的住房都成为这些大城市功能的补充条件。就像在曼哈顿金融区工作的金融精英不住在曼哈顿不住在纽约,他住在康乃狄克州去,每天早晨坐一个小时的通勤铁路去上班。他们的通勤铁路还是比较慢的,我们现在有比较快的快轨交通,我们的辐射半径可以更大,可以到更远的地方。

  最近一个热播电影,也是警匪片,名字叫做《通勤者》,就是讲居住在郊区的人每天到曼哈顿上班。前些日子还有部电影《火车上的女孩》,主人公也是住在一个乡村小镇住着,每天到伦敦去上班。我们在东京也可以看到,天天早上在火车上昏昏沉沉、半睡半醒的通勤者,从远处到东京上班。这就是所谓交通/通勤的含义了。像刚才我们说可以住在郊区,可以在乡村租个房子,通过便利交通,到城市工作。

  城市要避免同质同构

  城市的经济人口还有另一种含义,不单是可以工作,小城市用不着发展很多高级餐饮、娱乐设施、歌剧院。特别是西洋音乐,并不是东方家庭每天需要享受的一种乐趣,我们要养活一个歌剧院,大概得上千万人口。因此,住在远处的人可以白天到城市上班,可以晚上到城市吃饭、听音乐、娱乐,这也是一种经济人口。经济人口和居住人口的分离,通过交通连接,这就是城市群一个重要的特点。

  这样大城市和周边的小城镇就有了很多功能的区别。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大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就意味着不要搞同构的城市,不要每个城市都要承担同样的功能,还要都去发展产业啊,这个业那个业等等。可能一个小城镇在这个区域当中就是一个特殊的功能,或者它是一个养生、旅游、休闲区,或者它是一个加工业、制造业区等等。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也是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东莞一些镇就可以搞加工制造业。深圳和香港,是前店,负责销售设计,加工就在东莞一个镇上,加工的工人可以住在东莞,城里的人也可以住在东莞。生活、学习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镇,承担着不同的使功能,不必去搞千篇一律雷同的各种城市。各个城市、各个城镇不一定追求同样的功能,不一定去耗费大量的资源去浪费搞在同质同构的事情上。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把周边小城镇的功能“虹吸”到大城市去?有些城市不愿意和功能更大的城市一体化,怕一体化把它的精力抽走。这就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个事情。市场有一个均衡,你这里人都走了,这里的房价、地价其他功能会便宜,随着大城市越来越拥挤,人们还会回流这个地方,只要这个地方有交通设施。

  其他小城镇的前景

  ·欧洲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原因:

  ·缓慢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农民还没走完退休的人回来了。

  ·欧洲地域狭小,很多小城镇其实是大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那种偏远地区的“三四线”小城镇)。

  ——小城镇现在可能就是在人口流出阶段,要做的其实是保护好老宅、生态、文化,为人口回流做准备。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关注小城镇发展前景

  这是个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小城市和小城镇的。

  第一,小城市怎么对接大城市,大城市有哪些功能可以分散到小城市。

  第二,大家现在非常推崇小城市,我们要好好分析。我们这里讲的小城市不单是大湾区的小城市,同时还要想到远处小城市的发展前景。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国家,所处阶段还没有到小城市全面发展的时候,我们处在工业化的早期。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口大量集中到大城市,这个过程确实有快有慢。中国在短短40年当中,走过发达国家用了很长时间才走过的过程——比如,西欧工业化经历了150年到100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有一个现象和我们不同。什么呢?就是村里年轻人还没走光,而老一代出去做工的已经退休回来了。而我们的情况是,这40年回来的仍然是农民工,因为他在城里呆不下去。西方没有户籍问题,他只要有工作都可以在城里呆下去。但是,他退休后拿着社保,可能再回到老家去,或者到远处小镇买个房子、租个房子,他不用天天去挤公交车,不想去过城市拥挤的生活,这时候小城市开始发展。

  大家想一想,这个非常重要!退休的人回来和农民工回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退休的人,第一,他拿着一生的积蓄;第二,他带来了现代城市生活的经验;第三,带回了社保。欧洲1900年以后都有了社保。这三个东西带回来,就有了改造振兴小城镇的过程。第一,带来积蓄,可以盖房子、修老宅;第二,城市化经验,可以改造农村的生活。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是新闻记者,我们曾一起共事。他是雅安人,前几年退休后,他就回去了,在雅安村里建了座房子。从他开始建现代的、城市化的房子开始,他们村里所有人再建新房都按照他的模式。他按照现代城市生活经验,自己出一点钱,请村里的孩子们到各处捡垃圾,最后培养了大家捡垃圾的习惯,农村干净了。当然他的社保现在成问题,他要到县城去。但是像西方小城镇那样,人多了,社保就要为他们服务,养老、医疗等就要为他们服务。那么这时候,城乡一体化就开始出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开始逐步实现。

  因此,我们现在非常羡慕很多欧洲的小城镇,什么人居住在那里呢?退休的人、老年人居住在那里,年轻人仍然到大城市打拼。这个过程中振兴了一些小城镇和一些农村。而我们现在是快速工业化过程,不仅中国,战后日本重新崛起、韩国等也是这样。特别是韩国,现在有50%~60%的人口聚集在首尔大都市群范围内。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出来工作,把父母也接进城市,父母怎么回去、什么时候回去,这还是一个过程。我们也开始到这个过程了,现在有钱的一代人已经开始退休了,正好40年,20岁工作,60岁退休,经历了高增长、高储蓄,新一代人退休了,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无论如何,在大城市群和城市发展当中,小城市的角色一定是有的,但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恐怕还要逐步地发挥出来。

  “3+N”的城市群格局

  在我们这个阶段,中国14亿人口,可以预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会出现若干个大城市群、城市带。基本的判断是:在2050年以后(实现)。说起来也不久了,30年时间可能实现不了这么完整,完全的基本城市化还不一定完成,也许需要40年50年时间。

  预计将来会形成“3+N”的城市群格局。3+N是什么?我这儿画了三个大圈、若干个小圈。顺便说一句,这基本符合“胡焕庸线”。

  最近听说我们的东西差距还没有解决完,南北差距现在又扩大了。京津冀是一个城市群,它有多少人口不一定,但是长三角、珠三角完全可能成为1.5亿以上到两亿人口的城市群,三个大的城市群刨去了5亿人口。中国14亿人口,中国还有很多人需要进大城市群。沿海、中部地区会有一些3000万到5000万人的城市群、城市带,我(在这个图中)没有画山东渤海那一带,那一块应该也是一个(城市群)。郑州、合肥、西安、成渝、武汉、长沙、厦门、泉州这一带,应该也是具有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

9115ee0cd28a88bb4fd4be2e84a682db.jpg

中国未来将形成3+N城市群格局,红色圆圈为樊纲手绘位置示意图

  需解决行政区划问题

  现在进一步研究发展城市群,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最根本问题就是回到十九大所说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想一想人需要什么。包括城市化为什么要搞大城市,为什么要搞城市群,人需要什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我们过去的房地产,说的就是十九大说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人们要进大城市,结果土地向大城市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结果就出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地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首先是交通一体化,这里面还需要解决的是各自为政、拒绝联通。有些城镇有意拖延,怕“虹吸”掉。

  怎么打破行政区划的问题,我们研究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国行政区划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在做很多大的区域规划时,往往都受到行政区划的掣肘,这需要上一级的协调和指导。比如,纽约湾区的管理理事会、港区的理事会等,大家共同有一个协会,大家该交什么税,哪个税收归谁,哪个税收怎么协调,协会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一些会也在建议,但建议来、建议去,我们形成不了机制。比如搞一个市长联席会,每年开个会,你好我好谈谈大家怎么发展,真正怎么结合,是很难的事情。怎么办呢?我说需要上一级的领导、高一级的官员来协调,这是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要借鉴中国经验,别老借鉴西方经验。中国什么经验?中国历朝历代的都有一种官职,钦差、两省巡抚、两广总督等,一事一督,一事一任,我专门就这个事儿进行协调、统筹。现在我们形成了几个区域的协调机制,京津冀由副总理一级的人来协调,长三角、珠三角大概也得有这么一个格局,才能把这个事情推动下来。然后,要使这个区域当中的经济、产业、科研等等进行互补,不要所有的城市都去发展同样的产业结构,都去搞休闲、旅游等等,一系列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小城市,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城市之间互补的效应,要大于各自发展同样的产业结构的效应。特别是科研创新和制造业,如果在这个区域内不同大小的城市能够互补,在发展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长三角都有这样的特点,大城市当中有金融中心、科研中心,周边小城市有制造业,这个在世界当中具有极大的竞争力。然后大家不要追求每个都是金融中心,每个都是科研中心……大家互为中心,互相发展,打破行政阻隔。

  大城市与周边小城镇

  ·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城镇,而是“大都市(群)”的组成部分,属于大城市的一部分。这部分小城镇开始人口可能减少(大城市的“虹吸”作用),但不久就会增长,因为大城市的人口会“回流”到周边。

  ·大都市群对于发挥大城市的聚焦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提高大城市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带动作用。

  ——摘自樊纲在第十届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演讲的PPT

  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

  大城市群,城市之间的一体化,最终是人的生活的一体化。最终会落到一个大的问题,也是政府可以做的,就是公共服务一体化。

  这一体化有几方面的含义:第一,考虑一体化各方面的时候必须考虑公共服务。比如说,现在年轻人可以不在大城市居住,可以到周边去居住。但年轻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孩子要上学,外面有没有教育资源?没有教育资源,他可能就搬不出去,他宁可在城里挤着也要住学区房。稍微岁数大一点就要面临看病等问题,有没有医疗条件。

  所以说,这种通勤式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大城市群里面,马上就会适应很多人群。比如:年轻人刚就业,可以住得远一点,每天坐通勤车,这没问题。中间的,孩子毕业了自己还没有退休,自己身体还挺好,他住到远处一些地方,买个大点的房子,享受比较宽敞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群就要考虑这些问题: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想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一体化发展障碍,是很多东西没有跨区域统筹。比如说,社保、医疗报销等等,跨城市还很麻烦。将来如果这些东西统筹了,养老金、报销等便利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还有这些便利设施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我觉得城市群要比单独城市的问题好办。比如医疗,在城市群当中率先统筹安排各种级别的医院,大医院、好医院一共就那么几个,它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如果将周边中小城市纳入一个体系,都纳入社区医院、二级医院,逐步到三甲医院,都纳入这样的体系,大家到哪里都一样,他就无所谓在哪里居住了,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不需要把三甲医院都搬到每个小城市去,不需要楼盘的广告宣传说我这里有三甲医院,你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医疗体系。

  教育和医疗不太一样,需要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在一个大城市群里,如果包括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都实现一体化,这一体化本身又可以促进城市群发展。

  至于户籍,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淡化户籍,强调对常驻人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最后仍然是人的问题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涉及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政策调整,需要各界用各种方式去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

  大城市群的建设也不是很容易的,也不是说修几条路就解决了。最后的问题是在于人的问题,在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涉及到公共服务的各种问题。他可能在不同地方找到自己的就业了,但仍然存在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问题,满足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他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我们这个体系、这个社会承诺他的这些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素都能实现,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更加均衡。

  今天讲这些也是希望做一些分析,也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但我确实希望大家重视这几年我国城市化战略的调整,从过去限制大城市发展到现在的鼓励大城市群的发展。大城市群发展,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蕴藏着大量的商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加均衡。在发展起来之后,我们再去分析后城市化、后工业化发展的一些过程。当然我们现在还没到,大家现在谈的有些问题是后城市化、后工业化的问题,但是在发展大城市群过程中,我们要想到这是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现在这个阶段开始到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的版图,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重点会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也许是交通,下一个阶段,可能马上就进入公共服务的领域。所以需要我们及早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智库、研究机构、协会等,及早研究未来将发生的问题、未来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推动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更加顺利地进行。我就讲这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