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现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其历史悠久,为齐国重镇。早在战国时期,即墨就依靠渔盐之利,盛极一时。考古发现,即墨地区频繁出土大量北宋钱币,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时即墨商业之发达。
原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曾撰文称:“即墨县城的选址应与隋文帝经略海洋的意图有关。”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元至正十一年,知县吕俊土筑(即墨古城),周长四里(2000米),高一丈六寸(9.1米,不含城墙上雉堞高度),墙厚一丈二尺(6.6米,城墙中部厚度)。其中,明万历六年知县许铤、县丞杨元国重修,“砖砌三门,城堞埤墙,皆极整固”。万历二十八年,为抵御倭寇,知府龙文明命即墨知县刘应旗,易土以砖。至清咸丰九年,史料记载先后修整了10余次。只是,在漫长历史变迁中,即墨古城也渐渐残缺和消逝。
多年以来,即墨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一起,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并与考古发掘相结合,渐渐呈现出即墨古城的样貌。比如,经2013年古城考古勘探,出土十余种规格不一的历代城墙,这些出土城墙砖补充丰富了史料的不足。城墙的高、厚和护城河的宽、深皆有增加,为便于防御。东、西、南城门都建有半圆形外置瓮城。
在即墨县城中,五福巷向来引人注目。根据《即墨县志》,五福巷原为当铺街。巷子里的宅邸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黄县(现龙口)丁余庆出资主办的共来当铺。青岛开埠后,即墨大小规模的当铺达九十余处,共来当铺所在的五福巷成为清末当地名符其实的“华尔街”。192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当铺破败。丁氏院落被五家富户整体购置,1947年更名五福巷。2000年7月17日,即墨市下发文件,确定五福巷为即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博物馆档案资料记载,巷内建筑规模和形式基本没有改动,老居民可以住在五福巷,但是不可擅自对房屋进行改建或者修缮。
2013年,即墨市启动古城改造项目。当时即墨政府专门组织了文化部门参与,在五福巷及60多处建筑挂上“保护区”标识。旧城改造过程中对有价值的砖雕瓦有选择地统一编号,用于修复重建,保证古城原貌。然而,在即墨古城项目进行过程中,五福巷被拆除,历史建筑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
2016年年3月24日,在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监管工作情况通报会议上,“即墨古城片区改造项目”被点名批评。国家文物局督查司司长刘铭威表示,该项目“擅自拆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街五福巷和多处普查登记文物,新建大量仿古建筑,损失难以挽回”。会上还指出,2015年度,在国家文物局直接督办案件中,法人违法案件占78%。《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大量的法人违法,恰恰是对本规定的解构。
有论者称,通过解剖“即墨古城片区改造项目”这一“麻雀”,可以看到“注入现代元素和城市功能,同步实施墨水河综合整治,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三大安置区,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等文字描述。借旧城改造、环境改善、发展旅游之手,拆毁古代建筑,几乎是个别地方政府或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路径依赖,“正确”得让外界难以反驳。即便被群众举报,文物保护部门或司法机关介入,因法人违法,责任比较分散,惩罚难有震慑力。
不过,对于即墨古城来说,批评并非终点。随后,针对五福巷,即墨开始整改,回收了部分老房子的构件重新恢复到建筑中去,并尽量要求设计和施工单位在重建中更接近历史原貌。随着项目进行,出较完整的轮廓逐渐呈现出来。而今,置身于经过再造的即墨古城半圆形的瓮城内,面对着巍峨高耸的奎明楼,能感觉到一种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也有不少文史专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国家非遗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曾为即墨古城的复建工作提出了很多意见。2017年7月,即墨古城举行了一次《城市复兴与街区发展》高端对话,多位专家认为其探索了一条城市复兴与街区发展的新路径。
即墨流传着一个故事,与一位名叫吴淑曼的德国老太太有关。她70多岁,是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几年前,即墨从吴淑曼手中获赠几十张清末民初时期即墨古城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收藏于柏林博物馆,为德国传教士当年所拍摄。这些照片成为再造即墨古城的重要依据,而今它们就展示于古城的大街旁边,时时引游人驻足。
如今,即墨古城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比如,通过文庙、财神庙的修复和重建,保留和延续了传统民俗文化。文庙开庙暨祭孔大典、学童开笔礼、成人礼,这些庄严的仪式,让居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通过即墨古城,当地还将对大鼓书等胶东文化中的“非遗”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运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真实全面系统记录,建立比较完整的档案资料,并出资扶持传承人,形成产业化运营。大欧鸟笼、黄氏烙画、即墨榼子、柳腔、秧歌、舞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古城内还传承保留了诸多濒临灭绝的民俗,从这些民俗里,人们看到了生活细节的意义。比如,有市民说:“现在连过年的仪式都越来越少,大多数年轻人对各种民俗都忘了,通过古城能生动地展现,让年轻人看到,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保护,还是破坏?眼前的实效,还是不明的未来?是耶,非耶?城镇化与城市的文脉传承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观念瞬息万变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