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徽城镇化率53.5%
时间:2018-10-09 11:59:27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闪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安徽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必须统筹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加快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实施皖江示范区、皖南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和大别山扶贫攻坚等区域规划,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 2017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2.75万亿元,实际增速8.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城镇化率达53.5%。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中游、中部地区靠前。全省有9个市相继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合肥全面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皖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与皖江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与此同时,安徽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从地区差别来看,全省目前有一半以上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安庆、六安、宿州、亳州、阜阳等皖西和皖北地区是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从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性来看,皖江地区对资源要素形成了“虹吸效应”,皖北、皖西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呈现外流现象。从主体功能区角度看,皖南、皖西多山地,人口密度低,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皖北地区人口密度高,是全国农产品核心产区,肩负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如何选择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是对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考量。促进安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着力。

  一、坚持区域联动发展,实施城市群战略,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安徽与沪苏浙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围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合力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合肥都市圈的引领作用,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提升合肥、芜湖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南京都市圈联动发展。引导马鞍山、芜湖、铜陵跨江发展,引导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同城化发展,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支持亳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快商丘—亳州一体化发展步伐,打造宿州—淮北城市组团,全面融入以徐州为主导的淮海城市群。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把133个重点开发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全面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二、坚持主体功能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加大限制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实行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发挥重点开发区域优势,力争在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农业机械、高速和重载列车零部件、船舶设备、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家电、新型平板显示、语音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农产品主产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业,积极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科学承接绿色制造业,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产业集群。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文和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把产业集群专业镇转型升级作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增强集群效应。

  三、坚持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强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强张江、苏南、杭州、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创新主平台建设,依托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提升现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统筹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战略性工程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现与全国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创新资源的协同、学科建设的协同、人才建设的协同。

  四、坚持产城融合,加强开发园区合作共建,加快提升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分区,引导开发园区由工业主导型向产城融合型转变。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着力提升国家级开发区核心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合作和竞争。加强产业对接协作,优化园区共建模式,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张江平湖科技园、浙江临沪产业合作园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皖浙泗海工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实施新一轮省内南北结对帮扶,深入推进园区分工合作与共建,进一步增强省级开发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