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39.77%和51%
时间:2018-09-06 11:48:59  来源:安顺市人民政府网 

    城东城西,虹湖娄湖相得益彰,让多姿的安顺城区显得更加靓丽和娟秀;

    集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商业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体验式休闲餐饮娱乐中心为一体的澳维城市综合体,成为了安顺一个功能齐全的全域旅游承载体;

    镇村联动的发祥地旧州小城镇与浪塘正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融发展中,展现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如今的安顺,产城互动提速发展,城乡一体共荣共美。自2014年12月获批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自觉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作开展,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7年,我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阶段性评估,应邀参加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西部地区经验交流会、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场交流暨培训会,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全省考核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在推进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黔中崛起,倾力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摊大饼”、多“蒸小笼”,探索打造了具有山地特色的“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模式。即: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延伸到位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通过“城镇村”功能完善、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增强、路网通达性提升,逐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市区、县城和重点镇、美丽乡村”三级城镇化载体集中。“一分三向”模式的探索,有效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城镇人口从2014年的40.1万人提高到114万人。

    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城镇体系。全力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做实做特中小城镇、做优做靓美丽乡村,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城、镇、村”三级空间载体。推进贵安一体化和西秀、平坝、普定同城化发展,中心城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拓展到90平方公里。加快水道、慢道、轨道“三道”系统和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综合体建设,开展城市“双修”试点。部署实施“棚改大会战”,2017年全市累计落实棚改资金206亿元,完成4.5万户棚改任务,4.2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今年全市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3.26万户,极大提升了广大市民的住房保障水平。

    抓好“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美丽乡村创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一个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的“五型城市”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流动人口、寄宿制学生和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落户城镇,完成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等寄宿制学校学生落户学校集体户6.1万人,占全部寄宿制学生的43.6%。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范围内的居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完成66个符合城镇标准村居的城乡属性调整,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1%,促进10.2万人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2015年至今,全市共引导71.9万人农业人口就地就近落户城镇,占2015年全市农业人口的29.6%。

    扶持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创新。全市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1个,建立市、县、乡三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95个。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3745人,增速2.4%,增比进位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市内城镇就业11770人,同比增长40.74%,新增创业2330户,同比增长12.89%。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目前全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9.77%和51%。

    落实“三挂钩”机制。落实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试点以来上级下达我市转移支付资金214亿元、市级财政累计安排5.7亿元,统筹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从工业、城镇、农业、旅游等专项资金中安排3.3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市级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充分考虑各县(区)上一年度进城落户人口规模,为城市(镇)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优先考虑基建投资安排,将市级财政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配重心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县区、乡镇倾斜,2015年以来共争取和安排财政预算资金、项目前期经费共61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一分三向”模式的探索和打造,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效应不断彰显。

    推进了产城融合。强化城市总规与产业规划的有机衔接,推进贵安大道开发区至镇宁段等道路建设,改善园区发展条件,壮大了航空装备、电子信息和石材等特色产业。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7个省级工业园区,涌现出中国石材城与丁旗镇、大兴东产业园区与白岩镇等产城互动发展的典型。全市82个涉农乡镇实现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34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752个,带动农民就业78万人。

    促进了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以建制镇为基础的特色小镇35个,城镇集聚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旧州镇、黄果树镇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名录;加大非建制镇特色小镇培育力度,打造了丁旗石材小镇、大兴东健康小镇、黎阳航空小镇等一批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和支撑的非建制特色小镇。“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升级为2.0版,形成了塘约、石头寨等一批以基础设施覆盖吸引农民聚集的美丽乡村,镇村联动率达到85%,有效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联动、联建、联美、联富”,实现了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改善了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全市村庄规划编制率达100%。实施“绿色安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村道路、河道水库、房前屋后和山体公园化绿地建设,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4平方米。深入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和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娄湖生态公园、虹山市民公园等5个城市公园建设,水域覆盖面积111.3公顷。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和污水处理,建成2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0万吨。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处理全覆盖。深入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工程,涌现出羊场、马鞍山、节溪等一批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逐步实现城镇与乡村、自然与人文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探索了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融资规划》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1+5”平台建设的意见》,打造了安顺国家级高新区、全国“农村金融信用市”等安顺名片,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培育了安投公司等8家平台公司,发挥其在资金筹集、资产运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PPP融资力度,落地实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等项目,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债券发行、基金募集、争取上级资金、吸引民间资本等方法进行融资,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以来,全市共发行债券56.9亿元,募集基金60.75亿元,争取上级资金35.8亿元,吸引民间资本1522.42亿元,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社会安、心气顺的“富美安顺”新未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