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见义勇为“不顾个人安危”该删吗?
时间:2018-07-28 14:25:2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蒋 萌 
       背景:《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近日提交正在召开的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草案将“不顾个人安危”表述从条款中删除;明确医疗机构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坚持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对急危重症的优先救治……

       新京报发表苑广阔的观点:删除“不顾个人安危”的条款,不仅体现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体现出对生命权利的最大尊重。比如,当未成年人面对突发火灾、溺水等情况时,如果按照“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去营救,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可能既没有帮助到别人,还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中就删掉了“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的内容。即便是成年人在看到别人遭遇困境时,也应该在自身生命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再去采取办法。否则,救人者救出别人却让自己受到伤害,甚至是没有救出别人反而赔上自己,显然不是理想的结果。当然,不提倡“不顾个人安危”,并不意味着要丢掉见义勇为的精神,而是要提倡“科学、合法、正当的见义智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见义勇为都是值得提倡与赞扬的行为,既是社会谨守的底线,也是人性最温暖的光辉。

       小蒋随想:见义勇为的英雄,以及更多愿意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然而,“不顾个人安危”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高大全式表述,则显得“用力过猛”,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这些话试图大力宣扬无畏精神,实际蕴含某种“捧杀”(未必是出于主观,却在客观上蕴含不良后果)。把人置于“神坛”,忽视了人的本能和人性诉求。人性中有柔弱的地方,这不是错。关键时刻冲上去的人,内心未必不曾有过一丝惶恐乃至犹豫。回避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有三个结果。一是本就胆怯的成年人,会觉得“真干不了这种事”,对弘扬见义勇为没准会产生反作用。二是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造成误导,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鲁莽出手,救他人不成,反而让自己陷入险境。三是某些人觉得,既然英雄连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是不是可以继续“奉献”?一些英雄和其家属“流血又流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令善良的人们痛心又愤慨。越来越多地方的见义勇为条例删除与现实脱节、可能产生歧义的内容,既是观念进步,又是实质纠偏。我们希望看到大爱与道德得以弘扬,希望见义勇为加添“智为”和量力而为,更希望英雄获得应有的表彰和抚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