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01 11:23:55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汪代华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根据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文件,全国范围内将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些不尽如人意,“限塑令”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塑料袋的使用量反而暴增了。仅快递业一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塑料袋约82.68亿个。2016年,这个数字暴增至147亿个。(1月30日《北京商报》)
“限塑令”十年不降反暴增尴尬了谁?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以便捷、轻巧注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爱,但是大规模的使用也使其演变成社会公害。一夜大风过后,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白的、黄的、绿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撒满了屋头、枝头、街头。于是,有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长叹白色污染。
因此10多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被称为“限塑令”。当时赢得一片叫好声,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快11年了,“限塑令”不仅没有发挥限塑的作用,反而不降反暴增。“限塑令”令箭成了鸡毛,让人尴尬不已,这是对“限塑令”的极大讽刺!“限塑令”之所以成了墙上画虎不咬人,主要有多个方面原因。
其一,“限塑令”实际上是对牛弹琴的墙上画虎不咬人的“纸老虎”,不过是纸上谈兵。“限塑令”的文件一发了之,没有具体的责任单位和管理人,不“过是对牛弹琴”“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没有人买账。生产的照样在生产,销售的照样在销售,没有人去检查监督和管理,起不到一点限塑的作用,十年不降反暴增也就顺理成章。
其二,国家限塑,商家“开荤”是限塑令实效的根源之一。一些商家利用限塑令契机,钻政策空子,把“限塑令”当作塑料袋收费卖钱的挡箭牌。一个袋子给三毛钱、五毛钱再多的你照买,服务员大力推荐:“要塑料袋吗?”而且商家是多多益善。一项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已几乎沦为“卖塑令”。企业和商家只是钻钱眼,生产销售两不误,没有尽到社会应有责任,没有按规定执行,消费者戏言:“国家限塑,商家‘开荤’”。
其三,“限塑令”尴尬与我们消费者习惯性有一定的关系。如今消费者为了图方便,过去那种“提篮小买”的情景已从人们的手中、视野里、生活中消失了。自从塑料袋进入了流通消费行列,菜市场的商贩也几乎千篇一律地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拎装食品、蔬菜,为顾客提供服务和方便,渐渐地,“提篮小买”应成为历史记忆,好传统好习惯已经不再,一家一户买一次菜,逛一次市场,就要将几个甚至十几个一次性塑料袋作为垃圾处理,千家万户长年累月如此来回反复,轻飘飘的塑料袋就将逐渐形成一股危害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污染风暴”,而且后果越来越严重。对此,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建议,将“限塑令”,改为“禁塑令”这也是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思路。
但是要消除“限塑令”的尴尬,关键是要从治理“白色污染”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不先妨将“限塑”改为“禁塑”,一律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方面尽快找到安全的、环保的替代产品,同时加强教育,提高环境公民保护的意识,用经济手段激励环保行为,提高不环保行为的经济成本。譬如爱尔兰,自从实施塑料袋税之后,仅用4年就将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94%。要用各种手段提高公民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诸如我国有13亿人口,仅按每人每天买菜用一个塑料袋计算,一天就能产生10亿个以上的白色垃圾的危害。据说,这种垃圾深埋地下数十年不腐烂,对土壤、水源、庄稼、人体及整个生态环境都将产生久远的危害。总之,真正的限制塑料的消费,还得从源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