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垃圾分类难推广源于违规者“无痛感”
时间:2018-02-01 11:20:09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天放  
       垃圾分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多年,效果却不理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在部分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案》明确,实施区域内的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作为主体,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同时要求政府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但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要求。(1月31日人民日报)

  垃圾分类是大趋势,不可逆转。虽然垃圾强制分类尚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搞试点,直到2020年底前,才会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但从目前来看,仅有少数一些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大部分城市都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即使有法可依,也面临执法难、取证难的问题。”其实,就世界范围来看,垃圾强制分类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打持久战。不过,步伐还是应该加快,不该在有法可依状况下的执法难、取证难面前束手无策。

  专家称,垃圾分类难推广,需要法规约束市民等环节。不过,如何约束就是一个问题。即便是执法难、取证难,但只要让违规者有“痛感”甚至让其“喊疼”,状况就会逐渐变好。即便是参照国外垃圾强制分类搞得较好的国家,也是“引导加强制缺一不可”。引导是一方面,而“强制”就是在对出台的法规严格执行。遗憾的是,仅有少数城市在试点中对垃圾强制分类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而就垃圾强制分类这件事来说,自律不如他律。

  例如上海、广州等城市,就分别出台了本市的垃圾强制分类规定,基本上都是对个人违规者处以最高200元罚款,而且,已在整治行动中动了真格。虽然对个人混投生活垃圾者或最高罚款200元,这个数额既不算大,也不算太小,可以警示个人遵守规定。如果罚数额款过多,又显得不是很人性化。毕竟,垃圾强制分类才刚刚开始,需要给每个人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对个人违规者或最高处罚200元,看似一个较为宽厚的规定,也能给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而随意抛洒、倾倒或堆放生活垃圾,将对个人罚款最高达1000元,对单位最高罚款达5万元,都是让违规者“有痛感”的措施。

  罚款令违规者“喊疼”至关重要,引导甚至奖励也不可或缺,而方便人们把分类垃圾投放到位,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也很重要。但无论如何,在垃圾强制分类中,对个人的约束就是再困难,个体人多,层次复杂,居住分散,难免出现监管盲区再不好管,也要克服困难,坚决执法。而就“执法难、取证难”这两个老大难,就必须加大执法成本,成本再大,也要执行,没有退路。

  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有法不依,使垃圾分类的措施变成摆设,一旦如此,人们对垃圾强制分类的关注度就会降低,甚至视其为“儿戏”。而如果加大执法力度,哪怕成本再大也要加大,万事开头难,只要把开局做好,接下来就会容易得多。开始就“卡壳”,后面要想做到垃圾强制分类,将是难上加难。只要垃圾分类中的违规者“无痛感”,那么要想扭转被动局面,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垃圾强制分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监管执法都面临巨大困难。可即便是分步走,也要有一个时间表,不能总是原地踏步。而如今,确实到了从“鼓励”到“强制”阶段了。如果不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加以落实,真正的垃圾强制分类,就将遥遥无期。而既然是“强制”,就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必须“动真格”。如果还是让违规者“无痛感”,那么,垃圾强制分类何时才能实现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