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给“脱贫急躁症”开个补充方子
时间:2017-12-21 10:51:55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甄言 

    近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决定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其中,在脱贫节奏上有急躁症被列举为扶贫作风问题之一。(12月19日《人民日报》)

    什么是脱贫急躁症?简而言之,就是急于让贫困户脱贫,或者说超前让贫困户脱贫,实际贫困户并没有真正脱贫,或者刚刚超过贫困线,或者霸蛮脱贫,脱贫质量不高,很容易返贫。比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没有改善,贫困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扶,家庭情况没有明显变化,干部算账算脱贫了。

    脱贫急躁症的产生原因,一则想急于完成脱贫任务,但又不下真功夫,投机取巧,轻易过关;二则条件太差,压力太大,于是降低脱贫标准,蒙混过关;三则担心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会影响政绩考核,不利于个人前途,于是急于求成,采取一些“短、平、快”的办法应对脱贫攻坚考核,糊弄群众,欺骗上级。

    如何防止脱贫急躁症呢?抓作风是必须的,作风转变了,急躁症的表征就消失了。不过,此举并不适应每个患有急躁症的干部,主要是治不了心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县为例,每个县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不一样,但是,完成脱贫任务的时间点一样,正是这种不公平的“比赛”现实引起了部分干部的焦虑。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各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不一样,基础和发展条件好的地方容易完成脱贫任务,基础和发展条件差的地方就会感到脱贫任务压头,容易患上急躁症。

    所以,防止急躁症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科学制定对干部完成脱贫任务的考评体系和规则,尽可能保证公平人正,让各地干部心服口服;二是上级政策倾斜和帮扶要有差别,即根据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区域条件等给予政策倾斜和不同的帮扶力度,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和脱贫,缩小贫困差距,增强落后和贫困地区干部完成脱贫任务的信心,加快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确保深度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由此可知,脱贫急躁症不完全是作风问题,如果单抓作风问题,不解决背后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干部作风再好也改变不了地利条件,即使使再大的力气也无法帮助深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有怨言,干部也感到不公平,容易挫伤干部的积极性,这并非考核脱贫攻坚的本意,不可忽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