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城市化委员会开发(园)区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日前在接受凤凰财经专访时,将目光聚焦在乡村,在谈到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问题,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乡村凋亡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
牛凤瑞说,大规模的青壮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3860部队”(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表面上看,是农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下降了。那为什么我国农业总体生产水平一直在持续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直在持续丰富呢?实际上,这应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强度大幅减轻、较低素质劳动力胜任农业生产的表现,而不是农业危机的表现。这些人从事农业生产,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反而更有利。
在被问及乡村文明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应该如何看待我国许多地方乡村持续凋亡的问题时,牛凤瑞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口聚集的形态都会存在差别,具体会体现在分布的规模和形式上。城乡之间的地域分工差异,从目前来看还不能完全消除。所以,乡村文明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与城市文明共生共荣。”他说,现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背景,是过去在城市化加速的历史阶段中,某些乡村在持续地衰落甚至凋亡。很多乡村都是老人和孩子,形成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高人们认知,加大对乡村扶持的力度,更快地进入城市反哺乡村的阶段,这无疑是对的。
“但是,从更大的时空维度上去思考,我国农民大规模地减少,乡村大规模地精简撤并,甚至自我消亡。在这期间,它的社会结构,包括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城市,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你说这是不是历史的进步呢?”他指出,分析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坚持辩证统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是要看一个断面,还是看一个过程。他说:“可能在某日某时某刻,在某个乡村,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空巢家庭、“老人与狗”的现象。但当我们看到某一段过程,比如这20年、30年或者50年间,中国在加速实现城市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乡村在改变,中国的社会在进步。”
他认为“乡村振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抓手。牛凤瑞说:“进城是农民理性的自主选择,与此伴生的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问题,亟待从城市化政策和社会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但不能成为反对农民进城的理由,更不是倡导农民返乡的依据。”他说,中央现在提出来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留守儿童建卡建档,进行全程的成长监测。比如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等等。这些年,我国大规模地破除了始于50年代中期的户籍制度,加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问题上也做了重要的努力。“但是启动户籍改革只是最容易做的一步,人们关心的不是公安局的那个本子上怎么印,而是户籍背后带来的公共服务的含金量,就是社保、医疗、升学、养老,其核心是公正平等的市民待遇问题,不只是市民身份,更是市民权利。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牛凤瑞强调:现在来看,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的,但是振兴乡村并没有否定,或者是贬低城乡一体化。从他们之间的关系来看,“乡村振兴”应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具体的抓手。中央提出“以城带乡”,城市支援乡村。它的这个前提是什么?它的前提就是城市的繁荣与强大。“我一直在讲,城市化是乡村发展的第一条件,城市都不强大,怎么支援乡村?那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么?”(原信息来源: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