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日披露了该机构携手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历时数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内购买过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行为,但老年人的实际消费超出子女的估计。同时,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比例与其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相关。
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导致的财产损失和家庭矛盾,媒体有诸多报道,舆论也反复进行了引导。一个消费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在于未能找到问题根源:一直以来,针对老年群体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问题指向都偏向于市场因素,侧重于对虚假宣传和洗脑式营销的打击,却相对忽视了老年人非理性消费的情感需求。
在各类保健品的宣传中有诸多煽情文案,比如“拥有再多的财富,都不如有一个好的身体”“儿子再孝顺,都不如保健品对个人带来的好处多”等等。在宣传保健品时,很多宣传人员还会偷换概念,把孩子是否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或给予经费支持当做“检验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担心因出健康问题而无人料理的焦虑,就容易被商家的噱头所吸引。另外,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情感慰藉过少,长期的情感饥渴让老人们选择保健品作为一种替代。
基于健康焦虑和情感替代的双重需求,让众多老年人成了保健品最忠实的消费者。《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上述论断: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行为,依然是他们稀释和消化现代老龄化社会痛苦的特有方式。
有鉴于此,打击虚假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应是解决问题的治标之法。而治本之策,则是要正视并回答“如何关爱老人”和“解决老龄化痛苦”的问题,除了儿女们多行孝道,让父母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政府相关部门、民间机构和社区组织还应加大关爱和扶助老人的力度,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缓解他们的空巢烦恼,由此引导他们回归理性。不改变老年群体时下的情感饥渴,不解决他们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保健品依赖症就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总之,反思家庭责任缺失和社会机制缺陷,真正认清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问题实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正本清源,最终实现“如何养老”的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