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学“种菜课”是怎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
时间:2017-11-06 10:23:15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然玉 

    据报道,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农业生产综合实训》,下地种菜是这门课的重要部分,期末成绩主要看收成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怕虫子、怕晒黑,种不出萝卜番薯就拿不到学分。学校对本门课程要求严格,还请来资深农民当助教,根本糊弄不过去。为避免误了农时,学生的寝室里都挂了24节气图。

  “下地种菜”作为必修课并不多见,这一既有专业内涵又有生活意趣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某种修正。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已然引发了种种问题,比如学生们的就业不适,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等等。置于这种大背景下,“下地种菜”类接地气的必修课注定会获得围观,公众对此的朴素期待是,希望大学能有多一点类似的练手机会和技能训练。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就算绝大数农业大学没有开设所谓的“种菜课”,但是各个学校有着各自的实操课程。现实中,此类学校普遍都自建或合建有专门的农场、果蔬基地等等,以此为平台,学生们得以在特定场景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只不过,与“种菜课”根本不同的是,这一情境下的“实践”其实更多还是观察和实验而已,学生们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研究者而非是农人。

  浙江农林大学的“种菜课”中,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与真实的农业生产者无异。诚如校方所希望的,这一安排有效推动了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就业势必大有好处。然而需要看清的是,有鉴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内在属性,诸如“下地种菜”之类超高还原的实践课,其实际效果注定不宜过度夸大: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科目标旨在培养与农业相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知晓多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而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理想状态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超越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成为“新农业”的开拓者、引领者——向资深农民学习下地种菜,更适合理解成是为此所做的某种“特殊的准备”。

  大学教育到底该如何处理与实务实践的相对关系,这从来都是一个问题。让大学生下地种菜不是目的,如何让“种地”真正转化为学生们学科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才真正值得思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