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记者近期采访发现,行业协会商会多与相关行政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凭着官方背景强制企业入会,并设立五花八门的名目向企业违规收费。有矿产企业“被迫”加入6家行业协会,没有享受到什么服务,但每年会费支出达20多万元。
行业协会,官方背景,强制入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留意时政的读者或许会有一点疑惑:2015年中办国办就发布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行业协会商会的原有官方色彩不是已经褪去了吗?
事实是,在改革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依靠官方背景和资源向企业乱伸手的现象仍然存在。7月13日“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披露,现在有些行业协会商会依托部门职责和垄断地位,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入会缴费,而且有的收费畸高。
行业协会商会必须与行政机关切割,转型为自治组织,这是一个共识。但是,两者之间的脱钩为什么如此之难,要害究竟在哪里?
当年脱钩改革部署之时,就有舆论预测脱钩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在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两位一体”的关系中,附着了很多利益,脱钩则意味着对自己的利益动刀。2017年1月5日,李克强总理曾形象指出,要警惕一些审批事项换个“马甲”,由政府职能转到与政府关联的“红顶中介”。现在看来,利益壁垒始终是脱钩改革的最大阻力。
媒体报道了不少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向企业伸手的乱象,尽管表象各一,实质则完全相同:这些乱象因协会商会而生,但根子在掌握行政资源和权力的政府部门那里。
唯其如此,泛泛讨论脱钩之难往往言不及义,因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需要放到政府自身改革的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到真解。只有在中央政府推行的“放管服”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情况下,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才会彻底。
而一旦脱钩之后,行业协会商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也应该是脱钩改革难以顺利的另一个原因。作为自治组织,权威性、服务性本应是其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纽带作用的最佳利器,但过去的协会商会背靠行政权力即能滋润生活,既缺乏权威性,也没有热诚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如果脱钩改革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地深入下去,或将倒逼协会商会回归本位,并激发出其内在活力。这也意味着在脱钩改革的过程中,看清大势、转型迅速的协会商会将在与其他同行的竞争中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