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爆炸的互联时代更需优化“过滤器”
时间:2017-07-14 09:34:0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方军 

    现在,我们获得信息与资讯的方式越来越被算法所主导。打开新闻资讯APP,我们就不断地接收算法根据它“认知”的我们的喜好推来的资讯。但只要略微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现在这些算法多半简单粗暴,就是“你要的,给你更多”——— 如果你点击看了几条娱乐新闻,那你会刷新出来更多。

    面对此种状况,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们应该回到过去:回到只有少量的精品内容,回到由编辑精心编排的时代。但是,用户已经培养起来的习惯,信息量的爆发,新的方式带来的便利和舒适,都让我们无法回去。我们每个人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跟上技术的发展,努力调适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尤其是改善我们自己获取信息的“过滤器”。

    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实是所谓的“Feed”。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博客和Web2.0时代,它本来指,我们可以主动订阅不同的信息源,每个信息源就是一个Feed。现在,再从英文原义看这个词时,我们会觉得,它可能恰好反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Feed是喂食,我们被喂食信息而不自知,还以为是我们在主动选择信息呢。海量的信息被传送到我们目前,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有了很多的过滤器,很多互联网产品的角色其实是过滤器。

    这里,回顾一下我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方式的变迁,也试着看看过滤器是怎么变化的。在互联网之前,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和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实都是一对多的广播,不管是报纸、杂志、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电影,它们背后的机制都最适用于把同样的信息广播给很多人。互联网来了之后,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换,它擅长的是一对一通讯,也就是把一个信息传递给一个人。互联网擅长把海量的、多样的、即时的信息传送到一个人面前,供人挑选,并且这种能力越来越强。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方式演变是一步一步来的。最先出现的是资讯门户网,初看起来,它和报纸杂志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版面变成互联网首页。但这一步已经反映了互联网的特征:量变引发质变,门户网提供海量的信息、时时刻刻不断更新,我们通过点击什么链接、不点击什么链接,从过去报纸杂志的“千人一面”的信息体验,变成了“千人千面”的体验。从个人获取到的信息的角度看,没有两个人看到的门户网首页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个人的信息过滤器还没有出现。很多年前,《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网络让我们可以挑选自己想看的内容,形成一份所谓的“我的日报”(The Daily Me):“你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和别人认为值得占据版面的新闻,你的兴趣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个“我的日报”的设想,其实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过滤器。

    稍后,Web2.0和博客来了。对多数人来说,Web 2.0让互联网从只读变成了可写,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或者像写日记一样记下自己的小感受,它们没有大幅度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个过程中,喜欢尝试各种新技术的人开始用一些工具订阅各种来自博客、新闻网站的Feed,这些订阅工具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不过,这些订阅工具过滤器一直都很小众,后来都销声匿迹了。

    对于中国的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获取信息方式的真正变化发生在微博到来之后,它把曾经仅属于小众人群的个性化机制,变成几乎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体验。在全球互联网,社交网络Facebook和微博客服务Twitter则更早就开启此种变化。微博是中国互联网最热门的服务之一,自此,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真的变成了“千人千面”。在微博里面,关注不同的人,就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关注某个人,我们就是在调适自己的过滤器。

    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不同的信息机制又交织在一起、混合发展,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再次发生巨变。现在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算法,但其实不只是算法,过去的很多过滤器现在都混合到了一起,其中主要有:订阅机制,社交分发,根据兴趣进行算法分发,用算法设计用户的信息流。比如,我们所有人都很熟悉的,微信公众号采用的是订阅机制,同时它又通过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传播。比如,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A PP采用算法进行资讯的分发。又比如,微博和Facebook都用算法调整优化每个用户看到的信息流,让我们能看到跟自己最相关的信息。

    这些是更强大的过滤器,我们有更多的可能去优化它,按照个人的需求将它个性化。比如,在一些采用算法信息流的产品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点击和选择,比如我说不想再看到这些八卦,比如说点击更多的人工智能前沿信息,那么我们自己获得的信息会越来越好。回到过去并非可选的路,未来明显会更好。我们对互联网乐观,因为它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智能不再处在发送者那一端,而是在接收者也就是我们这一端,我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工具。对于个人,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优化自己的信息过滤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