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顾问:乔润令
乔润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下乡当过知青,大学教师、政府咨询部门研究人员,曾在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中心从事中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政策指导、经验总结、试点交流、国际合作等工作。
研究领域:中国小城镇和城镇化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
主持项目及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小城镇及城镇化研究专家,乔润令主持和参与过多项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课题。曾参与中央有关小城镇发展、农民工问题、城镇化的文件研究与十一五规划研究。著有《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中国小康社会论》、《黄土高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公平、效率、机制》、《城乡统筹》等。发表各种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四十多篇。
特色小镇能够成功,要具备四大关键因素
一是突出特色。
1、特色是命脉。突出具有鲜明个性、与众不同的资源,形成产业、文化、景观等不同的资源形态与建筑风格。
2、差异化是要点。改变以往以山寨、模仿、复制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3、因地制宜是灵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发展,每个小镇都是独特的,越是因地制宜,越能做出特色。
4、比较优势是关键。特色就是突出稀缺资源、突出不可复制性,突出自己的优势。
5、比较竞争力是目标。特色只有转化成比较竞争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是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发展。关键是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讲求品质、效益。
1、改变单纯求大思维:微型城市是小城镇独有的优势,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城镇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
2、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建筑、产业、技术、材料、色彩。
3、特色小镇要保留亲近自然,乡土情调、青山绿水、熟人社会、浓浓的亲情。这是小镇的价值所在。
4、小空间、紧凑型是降低城镇和企业运行成本的前提,改变大马路、大广场的新城新区模式,采用微景观、微广场,追求各类设施的满负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利用。
三是跨界、融合、共享:践行新发展理念。
1、特色小镇力求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2、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3、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4、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5、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跨界融合才能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衍生产品链条、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6、跨界、融合、共享, 体现共享经济特征,而共享经济是面向未来的。
四是如何才能体现小规模、紧凑型——跨界、融合呢?我认为,要从规划创新开始。
1、要多规融合。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规划,体现“三生融合”。实现一张图、一套数字、一套标准。
2、要提倡混合规划、土地混合利用、追求城镇设施的混合功能,这是降低成本、绿色低碳的关键。
3、规划要讲实施成本、维护成本。要挖掘地方特色、要以人为本、生活为先、体现方便。
4、硬规划要精细:如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设计规划、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
5、要有软规划:要有形态、文化标识、天际线、色彩要求。
6、要预留智慧发展空间。确保小镇未来与信息化、智慧化、数据化内容无缝对接。
我认为上述这六条是特色小镇规划先行所必需的。
总结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三要素:
1、讲特色、求差异:因地制宜把地域景观、产业、技术、文化等要素整合为独有的、差异化的产品,在行业、区域中形成比较优势。
2、小空间、大作为:核心要素是,紧凑型、混合功能、供给能力略显紧张。可以大幅度降低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空间成本、人力成本、库存和空置成本,降低环保成本,最忌讳贪大求洋。
3、跨界、融合、共享:多业态、多产品、多领域融合共生,可以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不同要素优势互补,降低成本;供给能力保持弹性,互相协作应对差异化的需求。
特色小镇的风险:封闭的村庄
一、农村户籍:农民进城不容易,城市人下乡更难。
农村是高度封闭的一个地域性、社区化团体,因为农村的户口和农村的土地、宅基地高度结合在一起。城里人落户农村不可以,城里人下乡买地不可以,城里人下乡买山川池塘不可以,城里人下乡分享农村经济权益不可以,法律不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有着本质的差别(城市有公共服务、农村有集体福利)。二是农村户籍是一个封闭系统,比城市更为封闭。农村户籍与农村的土地等资源和集体福利的分配紧紧相连。所谓集体,是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农村人转户进城:必须放弃农村权益(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济收益)。四是现行制度下的六个不可以:城里人落户农村不可以,村庄之间的转户不可以,城里人下乡买地不可以,买房不可以,购买山川水塘不可以,城市人分享农村集体产权不可以。
以北京通州宋庄画家购房案为例,2008—2009年的时候,北京通州宋庄有个诉讼案,一个画家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个农庄,后来房子涨价了,那个农民说不卖了,画家打官司,律师说法律不支持,最后官司还是打输了。
二、城市人下乡买房、买地、买山川、买池塘,存在制度性障碍。
目前城市的各类生产要素,例如土地、金融、信息、劳动力、厂房等已经商品化。但是,农村的所有要素资源基本上没有市场化。这就使得城市资本下乡根本无法和农村的资源进行市场化交易。北京有一个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开发建设的公司,后来公司做大了,想上市却上不了,接着遇到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转让也不行,因为厂房也不值钱,都是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场上没有价值,无法估值,无法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三、农村没有专门规划部门,没有经常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经费。
第一,没有规划意味着选址的价值不确定。将来这个地方能不能增值,基础设备能不能配套,都是不确定的。投资最怕不确定性——土地的价值不确定、基础设备的布局不确定、资源也不确定。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在我们国家体制上没有固定的财政投入。
1、规划是配置资源的依据。乡村没有空间规划、没有机构和经费。规划上城乡完全是分离的。
2、没有规划造成土地的价值不确定、基础设施布局不确定、空间资源配置也不确定、特色小镇区位的选择是否最优也不确定。不确定性是投资最需要避免的。
3、水、电、路、通讯、绿化、垃圾处理等,在城市里是政府的责任,经费来自财政,在乡村并没有固定的公共财政预算,主要靠专项资金、集体经济投入。
4、公共服务与设施水平决定土地价值,交通环境决定物流成本。选择什么类型小镇,需要智慧。
2003年,中央才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北京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省会城市周边还可以,整个中西部地区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相差很远。
对于乡镇基础设施来说,国家投入的钱都是专项资金,非稳定的。还有一种投入是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自己干自己的事儿,自己掏钱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所以说城乡差距在这里很明显,小城镇选择就非常关键。
四、乡镇缺乏高端产业发展的商业生态和要素资源。
据我所知,中国没有大学在县城,中国农村没有像样的医院、像样的银行。美国的大学75%在小城镇,中国的大学80%在大城市。可见,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缺乏如中介机构、创新平台、会计师、律师、审计等高端要素资源,行政资源过度集中到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小城镇所得甚少。中国的乡镇有中国的特点:
1、小城镇政府是不完全政府,职能不全,运作空间有限。
2、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机会不均等:行政资源过度集中到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小城镇所得甚少。
3、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缺乏高端要素资源。没有大学、医院、科技、创意、金融、文化、体育、评估咨询、律师、会计师等高质量资源。行政化与市场化需要的资源双双缺乏。
4、乡镇产业发展无形的成本非常高:地缘、血缘等关系要素重于共赢、信用、契约精神、敬业精神、专业精神、业缘关系等。这种无形的成本有时候非常高。
5、乡镇发展新产业需要规避的风险很高。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资源不足、土地规模小、流转成本高,城市资本下乡风险大。
如何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也是一大问题。很多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往往以农业的名义大规模圈地,最终却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商业开发,使农民遭受排挤,我想这是在特色小镇发展中应该避免的。
另外一个问题也非常重要。特色小镇建设有可能把城市病带到农村。不适当的开发和生产方式破坏乡村的生态——乡村观光体验游带来游客的同时,也留下生活和工业垃圾,破坏了农村原生态的环境。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垃圾处理是特色小镇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村新产业带来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如何采用新的实用技术,低成本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利用分布式处理与公共管道,都涉及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