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79%到59.68%,8.89个百分点的距离看似是一个不经意的“小数”,实则反映出淮安近些年来城镇化水平已然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而推动这一“小数”不断放大的则是淮安常住人口的不断净流入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动因自然是淮安中心城市、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双轮驱动”下的城市发展动力及潜力。
昨天,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淮安城镇化水平达到59.68%,比“十二五”初的2010年高出8.89个百分点,比上一年的58.15%高出1.53个百分点。对比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淮安已然提前四年基本达“国标”。
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统计口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计算,常住人口是指在本地区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城镇人口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增长1.2%。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增长越快,GDP的蛋糕往往越大;城镇化率越高,经济增长也就更可期。
从常住人口的角度看,2016年全市人口为48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8万人,比2014年增加3.79万人,比2013年增加6.31万人,比2012年增加8.7万人。从数据的逐年递增看,淮安近几年来呈现出人口净流入的态势,对应的是CDP的蛋糕在做大。具体到各个县区,淮安区以98.85万常住人口居首,涟水县以84.8万人列次席,排在第三的是淮阴区,其常住人口达到78.15万人。此外,常住人口超50万人的还有清江浦区(67.4万人)和盱眙县(65.35万人)。
常住人口多,并不代表城镇化率就高。比如,淮安人口“第一城”淮安区,其城镇化率为51.63%,仅高于淮阴区和涟水县。有趣的是,这三个县区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均处在淮安人口板块中的三甲之列,这侧面反映出这三个地方的城镇人口占比相对小一些。倒是经济开发区(25.2万人)、工业园区(2.25万人)实现了100%的城镇化率,通俗地讲,这两个区的人都是“城里人”。清江浦区的城镇化率位居第三,达到89%(合并前的原清河区从2010年至2015年的城镇化率也是100%),这表明该区不仅人多,而且“城里人”也多。而其他县区板块城镇化率均未过60%,但也不低于51.5%。
常住人口的流向,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人口、经济指标,它反映出人们在一个时期内对某一区域入住、生活和工作的意愿。记者粗略测算比较了一下近五年来淮安各县区人口流动的情况发现,各县区均表现为人口净增加的情况,其中清江浦区五年净增1.8万人最多,金湖县净增500人最少;近三年来,各县区人口流动出现了分化,但仍然表现为净增加的态势,仅有经济开发区净增了1.13万人,其它基本以千计,这一动向与城市发展的轨迹还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向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