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到医院看病,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每到一家医院就必须先办一张就诊卡,时间一长,手里存着好几张卡,要是看病忘带了,还得临时再办。形形色色、又不能通用的就诊卡,让本来为提高就医效率而生的“便民卡”变成了 “麻烦卡”。(9月17日中国青年网)
百姓看病有一个说法,叫“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而看病、就医时间短。医院为患者办理就诊卡,确实可以节省患者在挂号、检查等每个流程上的时间,特别是一些医院开通提前充值、预存费用的服务,也就意味着患者在检查、交药费等环节无需再次排队缴费。而且,就诊卡一旦办理,便终身可用,相当于病人的健康档案,CT片、X光片等图像资料也能储存,以后看病就不用提着片子满医院跑了。
医院积极地为患者办理就诊卡,还有一个原因是有利益关系。向每位患者收取每张几元钱的工本费和10元钱的押金,看起来这钱不多,但由于患者办了“就诊卡”之后很少有退卡的,每个大医院每天有数千、数万个患者,一年下来,那是一笔多么大的款项呀!再说,很多患者在看完病后,要退卡里余额的话,手续也比较复杂,因此,很少去退款,有的长期不用的卡遗失了,很多钱就等于白白地送给医院了,这笔钱的使用和流向也很难有人知道。
“就诊卡”各医院之间是不好通用的,这让不少患者颇感无奈。有的患者几次看病下来,就能攒一大堆卡片。患者一旦忘带“就诊卡”还得出钱补办。再说,很多医院目前的“就诊卡”并没有充值功能,而只做挂号、检查、交费时记录病人情况所用,因此持有“就诊卡”的患者仍需使用医保卡或其他支付方式多次进行排队缴费。这样的“就诊卡”,不仅没有带来多少方便,反而浪费了钱,给患者增加了“麻烦”。
结算不统一、医保没打通,反应到百姓看病流程上,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个不同的窗口——建卡、充值、收费,退款,看上去服务分门别类,但实际上都是因为行政割裂而形成的窗口。每个窗口都要排一次队,就给看病加上了层层负担。这样的“就诊卡”反而成了“麻烦卡”。
因此,各地要建立统一的就诊平台,尽快实现“就诊一卡通”。譬如:北京市拟在全市22家医院推出统一的“京医通”卡,通过该卡便捷的特点能逐步替代现在各家医院所用的就诊卡。另外,希望各地规范“就诊卡”的收费,对收取的工本费、押金及一些长年不用的卡的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向社会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