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11点,在南京一家策划公司打工的刘鹏(化名)还在公司电脑上推敲一场9月19日即将举行的婚礼的最终场地设计。在中秋小长假里加班的刘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赶集网与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刚刚发布的《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显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在内的全国36个一、二级城市、38个新蓝领职业中,95后新蓝领们平均每天工作9.4小时,每月休息仅3.7天。(9月17日 《扬子晚报》)
日均工作9.4小时,月均休3.7天,从事快递、保安、建筑工等体力劳动,“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显然城市新蓝领的工作强度比“996工作制”有过之无不及。但与互联网行业的高薪相比,他们的工资却少得寒酸,长期在3000元左右低位徘徊。也基于此,有人将这些城市新蓝领称作“城市工蚁”。
而相比眼前的苟且,前路黯淡更让“城市工蚁”失落与彷徨。就职业前景而言,新蓝领从事的工作,大多属于机械式的重复,技术含量低,上升空间小。而就社会获得感来说,新蓝领依然备受歧视,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比如,很多女青年带着有色眼镜择偶,往往直接让蓝领“红牌”出局;蓝领在医保覆盖、劳动法执行等多方面,都不自觉的“靠边站”。而这些也促使90后纷纷丢掉自己的蓝领马甲。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城市工蚁”纷纷离职,不仅会造成用工荒,更会催生人才危及,让企业“伤筋动骨”,甚至连累社会服务。可见,善待“城市工蚁”,也是善待企业自身。给新蓝领一个可期未来,就是企业为自身铺设一条光明大道。于此而言,企业首先要善待新蓝领,尽量减少他们的加班时间,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制定详尽的职业规划,给他们一个可期的未来。
给“城市工蚁”一个可期的未来,需更多的法治温度。其实,对于蓝领的权益保护,我们并不是无法可依。但由于法制的悬空,让许多蓝领的权益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比如,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并且加班必须要支付加班费”。但由于执行不到位,“城市工蚁”每周工作超过56小时,却得不到保护。可见,相关部门更要主动而为,让冰冷的法律焕发温度,切实保护“城市工蚁”权益,给他们一个可期的未来。
给“城市工蚁”一个可期的未来,需更多社会包容。事实上,在国外蓝领与白领的社会地位等同,已是通行法则。蓝领门下班之后,衣装整齐的逛酒吧、侃足球、听音乐会,与白领没什么两样。但在我国,即使蓝领衣装整齐,但被“暴露”身份后,也会被低看一等。可见,给“城市工蚁”一个可期的未来,需更多社会包容的目光。我们对新蓝领,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许,让他们获得相应的尊重和社会地位是应有之义。
总之,“城市工蚁”看不到前路,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会让企业和社会受伤。因此,给“城市工蚁”一个可期的未来,也是企业和社会的突破围城。企业、执法部门和社会应齐心协力,铺就“城市工蚁”的突围前路。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从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