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山,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马路,一栋栋现代气息的工业厂房,一座座亮丽雅致的小康新居,一处处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这一幅幅画卷勾勒出这座城市的隽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彰显着这座新城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武山县抢抓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三级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发展目标,认真谋划,精心实施,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8%,宜居宜业宜游的富裕武山正在渭河之畔绽放美丽。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城乡基础设施。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抓手,打通了县城至洛门的快速干道,新建了城区“五纵一横”和洛门镇区“六纵三横”市政道路,建成了令川渭河大桥等8座市政桥梁和宁远生态园、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南北滨河路景观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启动了人民广场、体育馆、城市商业综合体、四星级宾馆宁远国际大酒店、杜塄棚户区改造等重点民生项目,新建住宅小区22个,城区面积扩大到13.4平方公里。按照“一镇一风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加快推进乡镇水、电、路、气、信息和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山丹等5乡撤乡建镇,逐步形成大城区驱动、重点镇带动、中心村联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始终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运用城乡基础设施、水利、交通等融资平台,积极探索PPP方式运作方式,广泛吸引外商及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市成功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城区棚户区改造、人民广场、体育馆、祁连山集团武山水泥技改迁建通厂区道路等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城镇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城乡经济活力。始终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撑点,加快推进蔬菜、畜牧、林果、旱作农业等富民产业发展,“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以矿产开发、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县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把第三产业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金鑫万吨冷链物流、世纪商贸城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建成运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异军突起,陇东南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坚持产城互促,培育发展了洛门商贸物流、鸳鸯玉加工、四门贡醋、温泉休闲养生、龙台渔家乐等特色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实现市民化创造了就业条件。
以民生改善为目标,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坚持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改善民生事业,着力提高城镇对群众的吸引力、带动力和承载力。累计实施各类教育项目431个,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新建县医院住院楼、中医院门诊楼和疾控中心业务楼,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县城数字影院建成投用,成功创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旋鼓舞)之乡”。城镇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县人民分享到了更多发展成果。
以强化管理为重点,大力改善城乡环境。大力推进“三城联创”,持续开展城区环境卫生和秩序整治,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及时维修更新市政环卫设施,实现了城区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全天候保洁。规范城区车辆管理,在城区所有路段安装了交通安全标识牌,建成了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心,基本实现了城市动态管理。持续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村组垃圾收集堆放点,进一步完善了乡村环境卫生保洁、清运和监督队伍,积极推行“户清理、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级处理方式,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