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家在安顺市西秀区的张先生从深圳回来探亲,几乎找不到回家的路,他说:“有三四年没回家了,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完全变样了。”在他的印象中,出去的时候安顺还是一个小城市,现在回来看到的不仅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城市更是扩大一倍以上。
和张先生一样,到过安顺的人都感叹于该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这一切,源于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打造。2014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批复安顺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成了全国62个地区、25个地级市试点之一,掀开该市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
此后,安顺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产业升级版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发创新型、历史文化型“五型城市”;探索“顶层设计、问题导向、项目引领、融资保障、末端落实”的20字工作思路;在经营模式上,探索“户籍属性与居住地分开,逐步引导城镇化人口向市区、向县城和重点镇、向美丽乡村集聚”的“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模式。
“我们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探索了镇村联动、一分三向模式,使安顺向‘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化、城镇人本化、农民市民化、乡村美丽化’目标迈进。”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说。
一年多的探索,安顺市加快产城融合、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了产业、要素、人口的“集聚效应”,走出以人为本、“五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安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探索了“一分三向”、“镇村联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镇村联动,安顺市以“8+X”工程项目为抓手,先后打造了格凸河镇、旧州镇、夏云镇、白岩镇等21个示范小城镇,城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区域性路网、管网、电网、互联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体化网络格局形成。同时,安顺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抓手,在800个村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涌现了鲍屯村、小河湾村、大寨村、本寨村等30多个省市示范美丽乡村。滑石哨、桃子村、浪塘等多个美丽乡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并探索出平坝塘约“三权促三变”、普定秀水“五股”、西秀区大黑“四三二一”等一批新时期农村改革示范点,有效促进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产业强起来、乡村风貌美起来,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形成了“1+N”镇村联动发展模式。
“一分三向”新型城镇化模式即在统计制度上,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延伸到位”来区别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农业人口转移方向上,分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农业人口向市区、向县城和重点镇、向美丽乡村三级转移模式。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围绕这一模式,该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立了成本分担监测机构,初步测算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加速扩大的同时,不断发展民生事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教育、住房、就业、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统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协调发展,探索建立了镇园合一、产城融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和聚集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问题,确保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美好愿望。
同时,安顺市还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制定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安顺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等10项配套措施,逐步形成一整套涵盖教育保障、就业创业、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各个领域的“1+N”文件体系,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
历尽天华成此景。如今,在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安顺市干部群众不断刷新城镇化发展纪录,新型城镇化跃上新台阶。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安顺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平方公里;贵安大道、安普大道、二环路等城市骨干路网建成通车,城市道路达到525.79公里;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41.54万人增加到92.16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5%提高到44%,高出全省平均值近两个百分点。
在今年的安顺市城镇化发展大会上,周建琨表示,我们立足“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以“新型城镇化+”为工作主线,全力推广“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模式,努力形成在全省、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现在,在已有成绩基础上,安顺市将再攀高峰。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5%,户籍人口城镇率达到34%;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户籍人口城镇率达到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