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山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摸清全市人口数据、构成、素质等情况。近日,中山市统计局发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简析》,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作对比,报告从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流动等六方面简析中山五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五年间,中山共增加8 .87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截至2015年,每10万人中就有大学生11322人。
◎人口总量
常住人口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5年来中山的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流动均发生了变化。其中,人口总量平稳缓慢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320.9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09万人相比,五年间共增加8.87万人,增长2.84%。平均每年增加1.7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 .56%。同期,全省总人口增长4.01%,年均增长0.79%,中山市常住人口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3位,珠三角第8位。在珠三角城市中,中山对于人口的控制措施是比较好的,市政府早就开始将人口管理与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一起规划。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考虑城市承载量的同时,中山也在提升城市配套水平,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资源。
◎性别构成
户籍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中山市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09上升为116.37,五年间中山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3.28。同期,全省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微升为109.6。
据分析,中山市常住人口性别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中男性比重较高,外来人口性别比高达137.6,而户籍人口性别比为98.2,低于全省106.1的平均水平,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少。外来人口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相关,中山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66%,就业岗位对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受教育程度
每10万人中有大学生11322人
五年间,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整体上,中山市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学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有1101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9846人,中山市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多308和2887人。
南都记者了解到,2015年,中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2.3%,比2010年的54.5%高出7.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近年来,中山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大中专学生,同时,中山市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高学历人才流入。但中山一半的外来常住人口中还是以初高中学历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山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偏高。
◎年龄结构
外来工拉高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
目前,中山人口年龄结构明显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而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较高。市统计局分析,这主要是大量外来劳动力在中山就业,拉高了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同时在中山就业的外来劳动力以青壮年居多,拉低了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低于全省8.48%的平均水平。但是,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64岁人口的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1.3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技手段普及运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人口红利”在缩减。同时,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8岁。虽然中山市目前还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也要引起关注。
◎城乡人口
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88.12%
据分析,全省城镇化率为68.71%,中山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水平,居全省第五,珠三角第五。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中山为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排在全省前列,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是必然的。
◎人口流动
流动人口略多于户籍人口
流动人口略多于户籍人口,达162万。市统计局分析,外来人口流入中山,在满足中山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中山市就业、教育、住房、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造成一定压力。中山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劳动力,但如何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做好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要考虑的问题。
◎十三五
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365万
中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中包括,优化人口结构。实施积极的人口发展政策,2020年常住人口达365万。努力提高城市人口吸引力,拓展和挖掘人力资源红利。落实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推进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同时,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和服务,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深化积分制管理内涵。建设实有人口信息库及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人口发展监测和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