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二等公民”不全是户籍制度的错
时间:2016-06-01 11:46:45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30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称,户籍是造成城乡差别的制度性因素,同时,没有户籍的那部分常住人口实际上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给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大挑战。(5月31日《温州商报》)
  
  据报告作者、北京工业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金伟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户籍制度的国家,由于户籍造成的居民之间的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社会领域,特别是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
  
  不可否认,现行户籍制度,的确人为地造成了居民之间的微妙差别,甚至成为部分常住人口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的制约因素。但是,据此就认为“二等公民”都是户籍制度的过错,显然有失偏颇。
  
  首先,人本来就不应当分为三六九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将没有户籍的城市常住人口称为“二等公民”,这种提法本身就带有一定歧视性。其次,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如何,主要决定于其生存能力,与户籍并无必然联系。既然现行户籍制度加剧城乡差别,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成为“二等公民”,飘在北上广?主要原因还是北上广给了这些人更多的发展机会。
  
  抛开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不说,即便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这些古老的城市,也不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这些城市最早的一批“市民”,有哪一个不是从农村进入城市,历经几代人的奋斗、打拼,最终才在城市立足的?
  
  现行户籍制度是有某些弊病,但“二等公民”绝对不是户籍制度的过错。一个毫无生存能力的人,无能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无法改变其窘困的生存状态。即便给他一个大城市的户口,由于没有造血功能,也只能继续他原本就贫瘠的生活。
  
  解决城乡差别不是改革户籍制度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才能逐步完成。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且正在逐步推进各项改革,有些改革已经惠及全体人民。以医改为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将会加大投入,让更多的大病患者减轻负担。这无疑是医保制度公平性、普惠性的体现。
  
  因此,消除城乡差别,解决所谓的“二等公民”问题,不能将板子全都打在户籍制度上。固然,要努力消除户籍壁垒。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积极推进综合改革。比如,将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努力维护高考招生考试公平,从根本上打通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简单地给一个城市户口,绝对不能解决问题。你想给,人家恐怕还未必领你的情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