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地区的医院出现血荒,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50多个供血不足,一些医院甚至因为缺血停掉了80%的手术,还有的患者一个月内手术被推迟了6次,就在各地缺血的背景下,一些“血贩子”却瞄准了法律法规的漏洞,把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的血液当成商品出售。(4月26日齐鲁网)
比起号贩子,血贩子的手段更加“高明”,行为更加可恶。血液乃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却有血贩子利用“互助献血”的制度漏洞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在血液资源紧缺的语境里寻求贩血谋利的“商机”。
正如新闻中营造的严峻形势,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超过50个地区的医院出现供血不足,一些医院甚至因为缺血而停掉了80%的手术。血液库存不足,手术频遭中断,生命失了分寸,对于病患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正是缘于血量的供不应求,血贩子挖空心思,伺机而动,暴利的驱使令其不惜铤而走险,吮血敛财。一边“充当好人”为病患“排忧解难”,向病患家属狮子大开口,一边扮演着“嗜血狂魔”,煞费苦心地压榨卖血者,为输血者和用血者牵线搭桥,互通有无,牟取暴利。
另一方面,血贩子深谙“监管之殇”,也深知“病患之需”,肆无忌惮地游走在各家医院。毋庸置喙,血液的供需失衡是医疗行业客观存在的现实,血贩子瞅准的是“并非所有的病患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血源”的无奈。于是,只要血价在尚可承受的范围内,各取所需的“买卖”自然一拍即合,各家医院门口的“血头”犹如号贩子一般,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
号贩子的出现会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当血贩子成为病患最后的“救命稻草”。即使给出的价格比高出医院四五倍,依然有病患迫于治病所需而被动接受。这极大地增加了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家境不济的家庭更是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其次,分工明确的贩血组织扰乱了医疗服务秩序,无形之中更是激化着血液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止依靠零散的无偿献血的血库很难补给充足,“有偿献血”的暗流涌动也会对其造成潜在的冲击。然而,明知这种违法行为猖獗,血站工作人员却因无权干涉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安部门对此更是“坐视不理”,亦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小时过去了,血贩子们依旧在血站附近活动”,何止是某个地方的个别现象?
表面上,血液供给紧张、供求关系失衡,是血贩子应运而生的客观因素。而本质上,则是“互助献血”制度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在实际操作中,用血病人的“亲友”范围往往很难明确界定,医生包括医疗机构甚至血液中心都没有能力去审核献血者与用血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依托在“互助献血”名义上的贩血链条就自然而然地滋生出寻租空间。而各方姿态的“高度统一”,使得他们堂而皇之地钻法律的空子。
既然是互助献血制度的疏漏引起,单靠打击几个号贩子显然治标不治本。没有无懈可击的制度兜底,根治“贩血顽疾”就无从谈起。不妨在输血者和用血者的关系界定上慎重核查,坚决不给不法分子留有钻空的余地。要知道,默许是最大的纵容。当然,还应出台规范互助献血制度的附加明细,补齐漏洞短板,防范于未然。在合理分配血库资源的同时,既要动员无偿献血,公示血液去向,树立无偿献血的公信力,也要统筹规划血库资源,提高生命之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