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嘉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热点话题】
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政府与企业在扶贫中应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在农村“空心化”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扶贫工作又应如何推进?《城市化》杂志特邀嘉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国发表评论。
杨建国: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发挥所长、全力以赴,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推,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完成脱贫攻坚。为何要靠政府引导?因为政府是将扶贫开发作为全局性任务来部署、推进,没有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就是一盘散沙。政府还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扶贫。“企业主推”代表着企业是扶贫的主力军。产业扶贫是扶贫的最有效方式,企业是产业扶贫的落脚点,可以围绕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产品及服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由于政府的扶贫政策是普惠性的,难以顾及个性化的脱贫需求,企业也无法造福于所有贫困人群,此时,社会团体甚至个人就可以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其中。
产业扶贫开发会遭遇许多困境,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因乡村“空心化”而造成的青壮年劳力流失,致使承担产业扶贫项目的体力劳动者严重缺乏,便是其中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明辨问题发生的原因。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源于当地农业产业落后,农民收入低,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这方面,农业产业化有独特优势:一是带动人数多。以嘉盛绿色蔬菜产业为例,青壮年可以在硬件建设、农资生产、精深加工等对文化和体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就业,老人、妇女则适合参与温室蔬菜种植,从而实现让更多农民就业的目标。二是标本兼治。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技能要求较高,并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培训,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既使农民的收入在短期内实现增长,又使他们有一技傍身,为长期增收打下基础。农民的收入和技能提高了,还能照顾家庭,这会吸引更多外出的青年人回流,从而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除劳动力问题外,产业扶贫还面临几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一是产业选择。有些农村贫困地区仍以第二、第三产业为抓手,投资建设大型工业区、高科技城甚至文化产业区。这些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又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支持,农村在这些方面并没有优势。因此,农村产业扶贫理应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扶持农业企业发展。二是产业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存在投入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等特点,由于贫困地区政府与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认识水平、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扶贫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这要求政府应鼓励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企业,并不断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三是利益保障。很多企业并未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利益连结机制,农民无法获得收入与技能的提升,对此,政府应鼓励农民以成立合作社等形式为自己争取利益,并探索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通过土地入股、贷款入股等形式进行合作,将农户与产业发展有效连接。
综上所述,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恰恰农业种养殖工作也是农民可以胜任的,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将扶贫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理应在精准扶贫中得到鼓励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