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面对当前极不确定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非常复杂的变化趋势,经济学界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思路出现更多争论,城市化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高级研究员、原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日前接受访问时提出了不少深入的思考和相关政策建言。
曹远征认为,政策调整的一个可行的突破口是,通过转变国债发行模式和方式,推动债券市场的大发展和大开放。
曹远征表示,在中国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增长和就业是首要目标,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标;为了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宏观政策调控主要针对出口和投资,通过鼓励出口增长来拉动投资增长,或者直接推动投资增长;为了更有效地刺激出口增长和投资增长,政策层面倾向于替代市场机制或扭曲市场机制,在政策组合中往往是以非市场化的、具有结构效应的财政政策为主导,作为辅助性的货币政策也是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为主。
曹远征认为,中国当前经济业已出现的特征以及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开放战略,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提出了调整要求。首先,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增长和就业目标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性的重要性相对上升。其次,物价稳定性和金融稳定性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性凸显。第三,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从生产导向和长期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和短期导向,应该更多地通过消费渠道去影响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第四,财政政策因其具有很强的结构效应和市场扭曲效应,应该避免直接介入甚至主导结构调整过程,而是针对市场化结构调整路径必然出现的短期阵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问题应该更多地依靠货币政策手段,并且货币政策操作要从以非市场化的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以价格型工具为主。
曹远征提到,要特别关注的是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新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模式将会发生深刻调整。国际收支平衡从过去的官方储备逆差与私人部门顺差相配合的模式,转向私人证券投资顺差与其他私人部门逆差相配合的模式。这样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模式,首先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以及效率和流动性的不断提高。其次,这种平衡模式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暴露在跨境私人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易变性之下。由此要求对国际收支实施主动的、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