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式”养老服务,已陆续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使这一新生事物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驿站式”养老服务,基本共性是有别于养老院模式。其服务特色是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日间照料、医疗护理、无障碍出行、情感慰藉、老年营养餐配送、法律咨询等上门服务。这不只是让养老模式多一种选择,尤其应该视之为一种全新的有益探索。
从前的养老院模式,就算养老院服务真的像相关机构广告宣传上所说的那样贴心周到,恐怕也难免会让老年人出现一个心理上的“老年式断奶期”。我所知道的,有许多老年人提到进养老院,不仅多有不愿,而且甚至于觉得很伤心。这样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需要告别家庭、离开家人,尤其是离开自己习惯且产生了心理依赖的生活环境,离开家园之际,心情无比复杂,难免生出一种被抛弃感。在照顾老人安土重迁习惯和亲近家人等感情需求方面,显然,“驿站式”养老服务,兼有居家养老的优势。
最近报道的南京模式,让人们对这一服务模式无比企羡。除了以小区为依托,实现许多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强烈愿望之外,主要是借鉴日本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立足于高端服务。比如设在小区内的养老驿站设有理疗室、助浴室、活动室、餐厅一应俱全,老人可以在这里长期入住、短期托管。再比如,护理员都是素质高的大学生,超过三成有海外留学背景,能为入住老人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还有,房地产企业盯上了这个新产业,解决了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种服务真心不错,但一说到高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收费不菲。就连相关企业也坦承,这种服务收费相对较高。而收费相对较高的养老服务,必然有碍老年人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也难免使这种老年人的心灵驿站服务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结局。有论者指出,南京借鉴的日本模式,目前顶多算是一种不完全式借鉴,只是借鉴了其中企业式养老服务,目前尚无能力“拿来”其政府力量为主的公益模式,社会福利协会志愿组织主导的半公益模式,多少有点令人遗憾。
事实上,公益性、慈善性的缺位,不只是“驿站式”养老的软肋,也一直是各类养老服务的症结所在。我觉得中国式养老服务,最需要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中汲取营养,也是最有条件突破公益性、慈善性的缺位这一瓶颈的。我们有尊老的文化传统,有长期居家养老的习惯,有世代相传的家庭养老意识,所缺的或许是公共元素的介入。眼下物质条件大为改善,尤其是房产等资源越来越丰富,居民小区人文环境日渐宜人,大有朝着温馨家园转型的潜力。这样的温馨家园,不仅不能独缺养老选项,反而应是通过社区主导、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建立养老驿站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