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产粮大省河南丰收之后遭遇卖粮难,排队卖粮常态化,局地甚至出现了“走后门”卖粮现象:每车给验质员500元“好处费”,直接就能验质过磅。对于此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有关部门理应严肃查处。但也要看到,上述怪相其实是长期以来在保护价收购、托市收购等政策刺激下,粮价背离市场持续单边上扬所形成“堰塞湖效应”的折射。让粮价合理回归市场,才是破解新时期卖粮难的治本之策。
农民排队卖粮,表面看是仓容不足所致。有关方面预计,2015年粮食产量将再创新高,由此实现“十二连增”。在历史性的连续丰收背景下,国有粮食仓储缺口越来越大。以东北地区为例,其在秋粮上市前仓储整体缺口约600亿斤,有些地方甚至连搭建简易仓的土地都难找。
有限的仓容成了稀缺资源,卖粮难自然难以避免;而如果监管不力,部分库点工作人员借机寻租、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便趁虚而入。除河南外,此前媒体报道黑龙江局部库点在秋粮收购过程中,也发现了以“物流费”“信息费”的名义,向卖粮农户收取每车100元进场费用的情况。
如果仅仅如止,解决卖粮难似乎只要多建仓库、增加仓容就行了,但事情并没这么简单。
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多年来国内粮食政策性收购价格稳步提高。就小麦而言,从2006年启动托市收购以来,价格从当时的0.68元/斤涨至现在的1.18元/斤,几乎翻了一番。另外两大主粮品种稻谷和玉米,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相关政策为粮食总产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价格持续单边上扬也形成了“堰塞湖效应”:粮食加工成本被推高,市场主体购销乏力;政策性收储一家独大,国有库存越积越多;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不断增加的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综上可见,要破解现阶段的卖粮难,短期需要盘活仓储资源、增加仓容供给,长远来看则应让粮价合理回归市场,同时把粮价下调后减少的种粮收益以补贴形式返还农民。这样才能一方面激活粮食流通、加工市场,另一方面又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事实上,在三大主粮品种上的“价补分离”信号已经开始释放:2015年小麦和稻谷的托市价维持去年水平不变,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七年来首度下调,比上年平均降低0.12元/斤。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年来土地流转加速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成为新时期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在政策性收储的调整过渡期,各地应密切关注“堰塞湖效应”释放过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严惩“走后门”卖粮等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尤其应避免尚在发育中的新型经营主体受到过大冲击,防止种粮收益下降减缓农业规模化进程,甚至引发局地粮食生产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