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何以安放有能力举家进城落户的农民
时间:2015-11-05 09:45:28  来源:光明网  作者:张燕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11月3日《新京报》)

  应该说,这一建议和公众的期待是一致的。当然,规划虽好,要去兑现和落实并不容易。从最近一些年的经验来看,很多中小城市的户籍政策其实已经放得很宽松,可户籍吸引力不大。一些农民外出务工之后,即便选择回到家乡县城或者地级市购房,但是其购房之后很多也不急于落户。因为如果不是上学等方面的需要,中小城市那一纸户口没有多大用,反倒是担心落户之后,未来的土地权益可能就没有。

  而与此同时,一些较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包括省会和直辖市,虽然实际吸纳了很多农村居民就业,但这些农民想要在这些城市落地生根却并不容易。对于这些较大的城市来说,要考虑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城市负荷,因此户改较为谨慎。为此,去年国务院专门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通过积分落户制度,既控制这些大城市人口,也为想在特大城市落户的人,无论农民还是其他外来城镇人口建立合理的通道,相较于激进和保守的方案,也算是折中和平衡。不过,从已经实施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实践来看,积分落户的条件都比较苛刻,很大程度上说,大部分在城市能稳定就业的农民,想要通过这些积分落户政策落户,难度是非常大的。

  于是,一些城市又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但大部分大城市办理居住证的门槛并不低,需要社保或纳税记录,需要固定的租住房屋。而这些,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绝非易事。于是造成很多农村家庭夫妻在城市打工,子女和老人继续在老家留守,所谓的教育等公共资源覆盖无法实现。

  一个人在哪里居住、生活、工作和户籍本不该有关联,你有什么能力,能在某个地方发展和就业,你就有权利在那里生活、居住。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福利、权益均等化,在此基础上,农业、非农业户籍和大小城市户口不再是问题。对于那些有能力、也有意愿在特大城市生活、居住的人来说,好的积分落户政策就应该尽量放宽条件,更好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扎根大城市提供便利。

  最大程度提供便利,并非说不要条件,而是积分落户的条件可以根据城市财力、交通环境承载能力、吸纳就业能力等客观统筹考虑,而不是一味控制人口。不否认,极个别特大城市,如果一下子放开,压力确实太大。但一个人能否在城市立足,这是现实和理性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无法在大城市获得更好就业、更好发展机会的人,因为物价、房价等因素,其自然也会主动选择离开。毕竟,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动物。

  中央建议十三五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希望各级城市,无论大小,都努力为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提供便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