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31日在京发布,“小康社会·幸福中国”成为今年新主题。本届推选活动从6月份启动后,累计8000多万人次参加了公众调查、抽样调查和大数据采集。经过活动组委会评审,成都、宁波、杭州、南京、西安、长春、长沙、苏州、上海、北京十座城市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杭州获得“2015中国幸福城市政府贡献大奖”。(11月1日《重庆日报》)
幸福始终是人类最普适的目标追求,正如哲学家大卫·休谟有云,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尤其是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盈时,幸福更是成为这个时代追索的表情。近年来,关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出现过不同的版本,而即便是同一版本,在不同的年份,也有不同的身影,它透射出人们对幸福不懈追求的同时,也有着对幸福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据悉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一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幸福城市形象,推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经验”的评比,而从具体的评选过程来看,不仅有体量较为庞大的调查数据,同时还从多年的调查实践中,设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法制建设、政务信息公开、行政效率、公务员廉洁程度、文化生活、个性和特色、市民素质、社会治安等多指标。
这一方面彰显出榜单的权威科学性,通过科学的调查、真实的数据,是能够对原本不可定量的幸福感,进行可比对性的数据化,另一方面也释放出如下信号:幸福从来都是来之不易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它牵涉到城市诸多方面的生态建设,而细究其中的内容,无论是哪一个层面或是领域的指标评价,所关切的大多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
公务服务质量的体现,从来都不是刻板语境下的宏大叙事,而是萦绕于城市中核心力量——人身上的具体细微,比如低阶的吃饱温暖、工作稳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高阶则如物价平稳、社会安定、吏治清明。
所以说,城市的幸福感最终要回归到城市居民的真实体感中——在所身处城市中,通过递进实现的个人需求层次,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感到满意;通过由己及人的群体性观察,对这个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感到满意,通过看得见的公平与正义中,对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和法治建设感到满意。换句话说,这里的最具幸福感最终将回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那句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于此而言,这里的“最具幸福感”,与其说是颁给一个城市,不如说是颁给一个城市的居民。
一个城市的幸福感的获得,它映射着城市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和决心,彰显出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再到城市经营的嬗变,当然,其中不变的核心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个体权利的实现,并最终落脚于——让人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