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席“第八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领导会晤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齐骥明确指出:包括中国、巴西、埃及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城市首位度越来越高”,“有的国家首都或一个大城市就占了整个国家1/3,乃至1/2的人口”。
“城市首位度”是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于1939年提出的“城市首位律”概念中的核心内容,它通常用来反映某一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度。为便于计算和理解,马克·杰斐逊将其简化为: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一般认为,若比值小于2,表明城市结构正常、集中适当;若比值大于2,则意味着城市存在结构失衡、资源集中过度的倾向。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城市人口往往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3—9倍,最高比值可达12—13倍。
“首位城市”在不同区域内有不同的特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亦及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即可被称为“首位级城市”。某一区域中或许有多个“首位级城市”,“首位城市”却只有一个,如: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都是处于“首位级”的城市,首位城市则只有北京。北京的人口集聚问题也是区域内最严重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363.6万人;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增长至2151.6万。14年间,北京市人口增长788万,年均增长50—60万。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重新划分了国内城市的档类: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在超大城市北京,14年来涌入的人口已可建起一座特大城市,年均涌入量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人口集聚问题并非“北京特色”。不同的城市群中有不同的“首位级城市”,如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深圳之于珠三角,各省省会之于周边小城镇……以上海、广州为例: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城市之首,从2000 年的1608.6万到2014年的2425.68万,14年间,上海市人口增加了817万,人口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北京;广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2000年到2012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3万,2013年底已达1192.68万。
人口集聚问题甚至不是“中国特色”:印度有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2.2%的孟买,阿根廷有集中了全国37.3%人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本有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3.6%、人口却占总人口1/4的东京都市圈,英国也有集中了全国22%人口的伦敦都市区……大量人口向“首位级城市”集中早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