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798”久了,赵传说,有那么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是北京人了。赵传的本职工作是净水器销售员,来自安徽农村,一天的辛苦后,他喜欢到酒吧坐一会。中秋前的一周,因为单位效益不好,他失业了。一时间,他只想回安徽老家。离家4年,很少回去的赵传,努力回想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家的样子越来越模糊了,明知道留在北京很难,但潜意识里,早已把北京当成家。”
时代背景下,赵传和“老家”是很多人的缩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554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没有增长,情况稍好于一季度的负增长,低于二季度末0.1%的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这是因为愿意外出打工的农业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当农民在家门口的工作收入跟大城市相差无几的时候,他们外出打工的意愿必然下降。
得益于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三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地区的制造业布局逐步完善,就业机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选择在家门口就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适合当前国情,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将会减缓。
前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人口零增长
“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20日表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内,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将会减缓。
据蔡昉介绍,16岁至19岁的农村初中毕业到高中毕业以及肄业人群是外出打工的主要人群。但目前来看,该阶段人群于2014年达到峰值后,将出现负增长,这也意味着农村外出打工人群增速将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554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没有增长,低于二季度末增长0.1%的数字。
此前的201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增速还是1.3%,三个季度以来,增速下降了1.3个百分点。
“过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是靠农民工支撑,在过去10年,农民工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大约四分之一。”蔡昉告诉记者,2010年起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变成负增长,农村青少年人口的负增长,必然导致农民工外出增长速度的减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2013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后,变成城市市民的意愿在不断地下降,2014年只有30%-50%左右。“也就是说过去农民想进城,政策阻碍农民进城,现在中央鼓励农民进城,农民不愿意进城了。”他指出,新的中央政策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民机会选择多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等等,市民化意愿在下降。
农民工不愿外出和进城,给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带来挑战。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等问题突出。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一方面,农业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城镇化带来的。“村里的中青年离开土地,进城打拼,势必会留下空心的乡村。但一定程度上,空心化是有好处的。人口流出,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会大大提高,大量家庭农场会出现,农业生产力将大幅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基于对过去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未来城镇化将是以人的城镇化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蔡昉表示,新型城镇化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让农民工得到市民户口,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到均等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蔡昉说,“习总书记曾具体说过,让转移人口进的来,容得进,能就业和创业。这些目标和因素达到了,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