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风暴正在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曾遍布乡村地带,如今这一口号换成了“生活想要好,赶紧上淘宝”,或“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或许,在互联网电商巨头纷纷推出农村战略之际,它们对于农村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开始。
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并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会议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
互联网拉平了世界,但假如你的世界没有接入互联网,那你就不属于这个快速奔跑世界的一分子。2012年,中国农村的宽带安装率仅6 .3%,这两年跑步前进,也未能突破20%。然而,截止到2014年12月的数据,农村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78亿。并且,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高达40.6%,是农村各互联网应用中网民规模增速最快的。城镇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2.84亿,增幅16.9%,远低于农村网民。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为43.2%,较去年增加了12.1个百分点。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都纷纷发力农村电商,原因就在于此。套用目前创业圈流行的话语,农村电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将存在“十万亿级的商机”。
商业领域的勃勃生机,势必引发县域政府的热烈关注。阿里在2014年就举行了“县长大会”,召集了全国26个省份的176位县市的书记、县长,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发展壮大县区电商。有趣的是,电商口号喊得较大的主要是一些经济发展的中间县份,最发达的那一批早就形成了较好的电商体系,而最落后的县份则还没有能力跟上队伍。在这些中间县份,号召发展电商的牌子非常醒目,甚至超过了“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这除了电商的确可以拉动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之外,还跟一些领导将电商的发展“政绩化”相关,极端的甚至发文要求公务员、老师必须在网上购物。如此荒诞之举也凸显了政府角色对于电商成败的重要意义。
在促进电商发展上,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基础设施,并在遵循市场法则、确保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按照相关报告预测,到今年底,中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将达到95%;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将达到7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将超过98%。不过,截至2012年底,中国还有7.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为完成2020年98%行政村通宽带的目标,还需要开通6 .25万个村,政府在普及网络方面要做的工作颇为繁重。
再者,农村电商的短板在于物流,所以在基础性的快递设施建设,包括车辆、道路、收费、贷款等方面,本次会议都给出了相应的利好政策。不过,依旧要注意的是,产业政策虽然看似欣欣向荣,但由于资源供给过于集中,也可能出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所以,政府不能轻易将资源补贴给某一两家机构,否则,腐败和低效都可能是政府角色错位要付出的代价。
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已知经验可供参考,必须在依靠市场感知的前提下,由政府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相信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托起的热浪,农村电商一定会获得令人赞叹的成功。在乡村建设的历史上,电商也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