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开始,广东省住宅小区和商业配套停车场的停放保管服务收费正式放开。新政实施一月后,部分小区停车场费用“水涨船高”,停车难题再引关注和争议。广州市发改委近日叫停未按规定程序的调价行为,相关实施细则也正在制定中,并希望公开征求公众意见(9月21日《南方日报》)。
日渐增长的车辆与几乎没变化的车位供给,是城市停车难主因。广州停车场行业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广州老城区楼盘业主自有车数量与楼盘车位数量比例普遍达到4∶1,有的甚至是5∶1。截至今年1月,广州中小汽车总量约187万辆,全市登记在册的经营性停车场停车泊位共66万个,中小汽车数量与经营性停车泊位相比是1∶0.36。如果不把社会上非经营性车位计算在内,缺口超过120万个。空间和人口密集、停车越来越难、交通拥堵加剧、生活环境品质下降等“特大城市病”,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长久威胁。
缓解城市停车难题,必须激活有限的场地和土地资源,包括开放现有的单位停车资源、开发地下停车场、建空中停车旅馆,优化地段、时间段和停车管理,从而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广州目前每年上牌分段限定12万辆,巨资投入建设这么多停车位显然不现实。虽然增加停车位比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但通过道路挖潜和资源整合共享,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首先通过节流开源,让现有的道路和停车场高效率运转。中心城区路面容量有限,是停车难焦点。如果再建停车场,只会引来更多的车辆,导致进不去也出不来,所以动态监管是关键。建设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实行错时停车,对小区周边道路、大中型商场、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公共停车场的运转信息即时更新公布,引导司机错开高峰停放,提高停车位利用率。盘活现有的停车资源,还可以在如城市广场、宽阔道路及其它可利用的空地,适当安排停车位。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商家,在非工作时间向市民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且在收费上给予一定优惠。尤其是停车资源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场地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应带头示范共享停车资源。
其次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扩张和升级的不二选择。作为一种新型土地资源,世界发达地区欧州、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大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令人瞩目。浙江省的的宁波、扬州等地级市,也走在了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前列,在增加城市的容量的同时,也节约大量的地面资源,在这方面应加大鼓励投资者向地下要停车空间力度。但也要防止一哄而上,应对地下资源进行调查后,结合城市各类设施的发展需求分门别类,通盘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地下停车场开发的合理有序。
再次建立导向激励机制,推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空中停车位。平面停车场占用的土地多,但多建立体停车场却可以见缝插针。一些城市立体停车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建设多层平向横移式立体停车场,电脑控制和机械化操作,存车和取车在一分多钟内完成,日常用车停车都很方便。在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大型公共场所,都可以直接将立体停车库设计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也是缓解城市停车难的一个途径,减少开车就会减少同一时间集中找停车位的烦恼。除了加大公共交通设施投入,鼓励人们更多地选乘公共交通;还要完善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大量投放方便快捷的自行车,供市民对接“最后一公里”。目前自行车仍然是最灵活经济的交通工具,它可以走大街串小巷,避开拥堵直到单位、市场和家门口,正好补上汽车所不能到达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