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梯行业,生产企业和维保分离,可能是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分析,在执行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国家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电梯等产品的维保,但实际上,维保业务大都由第三方执行,由此引发的资质及相关问题,更加容易滋生安全事故。
近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高速发展的背后,维保行业“小、散、乱”的现象也备受从业者诟病。国内电梯维保行业鲜见大企业身影。尤其是电梯制造商中,除了前八大国内大品牌以外,其余均很少涉足维保业务。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行业内电梯自保数量比率不足10%,而国外发达国家在50%左右。从市场份额上来说,电梯运营厂商占比25%,其余中小维保公司瓜分了剩下的75%。随着公众对电梯安全的重视,电梯维保市场秩序亟待完善。假设我国2015年电梯保有量达到400万台,每台电梯平均每年维保费用5000元,则这部分市场空间为200亿元。
电梯后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电梯自主品牌争夺维保业务市场的积极性却并不高,这很大程度由于电梯维保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价、微利现状,让电梯公司不愿进入。而这又从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的电梯维保行业市场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事实上,在衡量电梯维保市场成熟度的诸多指标中,收入占比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维保收入占比高证明维保市场业务多,群众参与度高,普遍重视电梯维护保养。
公开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维保收入往往接近50%甚至更高。以美国为例,2014年电梯市场总产出为180亿美元,其中维保市场90亿美元左右。对于国际大厂同样如此,Kone电梯2014年维保收入占比32%;Otis更是接近60%。相比之下,以国产电梯龙头为例,江南嘉捷2014年维保收入占比8.67%;康力电梯占比8.39%。
究其原因,电梯行业研究者表示,维保收入占国外电梯品牌营收一半以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外用户普遍具有服务付费意识,维保行业较少有低价恶意竞争的情况;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电梯建设程度已相对完善,在电梯制造商新业务增长乏力情况下,拓展售后维保服务自然成为它们的发展路径。
江南嘉捷年报亦分析,作为后周期行业的电梯,其新增需求与房地产景气度密切相关。在全国房地产项目增长趋缓的时候,国内电梯新增市场也相应下滑,而电梯维保行业却大有可为。
电梯制造商提供自保,是中国电梯行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