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宁:果宁法师,字戒净,礼从上圣下辉大和尚学佛,在厦门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学下诚大和尚处受比丘大戒。现任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普缘莲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从前,有兄弟二人皆立志远游修道,无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家里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成行。
某日,一高僧路过,兄弟二人要拜其为师,并将家里难处诉说一遍,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有得?”你二人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然后,飘然而去。
哥哥自觉,手持经书决绝而去,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妹,终不能舍。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佛经,念念有词,仙风道骨。再看弟弟,弯腰驼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
高僧如期而至,询问二人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妹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
哥哥默然。
的确,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评估的。没有父母,我们便不能存在于这个世界;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因此,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将“孝”字排在品德的首位,对父母,我们不论说出多少感谢,都不足以报答他们的无边之爱。
所谓孝,人生之孝有三重境界。一曰“小孝”,满足父母日常之需,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儿女之孝便为小孝;二曰“中孝”,如果儿女能在事业上作出成就,为社会贡献出价值,父母为之自豪,这样的精神回报便为中孝;而孝的第三重境界,则为“大孝”,是对父母之孝的最高境界。
那么,什么是大孝呢?
修行之人早晚的课诵中都有这样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谓四重恩中,便有父母的一重,懂得听闻佛法而修行,上求佛道以开智慧,下化众生以救苦难之人,便会懂得早日成就,将父母度出轮回,让父母脱离生死病痛之苦。当离开父母、亲人,放下小家,便承担起一个大家庭的责任,将所有长辈当做是自己的父母,将所有同辈当成兄弟姐妹,将所有晚辈当成自己的子女。也正如孟子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情怀,便是大孝。
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关于父母恩情的感人描述。无法体会父母之情的人,是很难有一份持久而真挚的感情的。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付出真心,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就,体现价值。
除却父母,我们的至亲之人,便是爱人与子女。百年修得共枕眠,相逢即是缘分,哪怕我们身旁的那个人只是为我们做过一顿饭,在我们饥渴的时候,给我们倒过一杯水;在我们寒冷的时侯,给我们披过一次衣服,盖过一次被子;在我们病痛的时候,陪伴着我们,一起到医院就诊;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牵着我们的手,让我们靠在他的肩上,给我们勇气。哪怕这些,我们一生只遇到过一次,也请怀着虔诚的心感恩吧,那是百年才修到的缘分,不要轻易伤害或错过。不懂得感谢夫妻之情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只会越来越堕落,变得不快乐,变得可悲。
所谓夫妻,便是我们要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生伴侣。夫妻合在一起,才可以成为完美的人生。当两个人成为夫妻,爱情便升华出一份更浓的亲情,他们不只是我们的爱人,更是我们的亲人,因为他们,我们才有子女,有了幸福的家庭。因此,除了爱,他们还对我们有恩。全力付出、给我们幸福的人,我们不可以伤害或背叛,不能无视我们得到的幸福,只要求得到,不愿感恩、不愿付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世界给我们机会,升华我们的生命层次和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品格,最后得到心灵的引渡和回归。去感谢我们的亲人吧,从他们身上,我们开始懂得爱,明白这个世界的美丽。感激他们,能让我们幸福和快乐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