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市国土规划委透露,越秀区今年4月已完成文化遗产普查,泰康路52号被评定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今年5月8日,越秀规划分局向区政府请示对普查中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线索进行预保护。5月中旬,越秀区政府将相关预保护工作下发到各街道办事处。8月1日晚,网友“@古粤秀色”发微博爆料:“泰康路52号骑楼原来好好的外立面被全部拆除,现场没有挂出任何批文。”老房子内墙已被拆除,室内浇筑了混凝土楼板,施工到第4层(8月5日《新快报》)。
广州骑楼是二十世纪初的岭南民居和商业代表,是粤派骑楼的典范。曾经很长一段时期,骑楼是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成人饮茶乘凉、开铺做生意。在没有高架桥的年代,人们站在骑楼下避雨,因而广州骑楼已是每个广州人的骄傲,凝聚了前人智慧和几代人的记忆,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座骑楼的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者颇为传奇曲折、或者辉煌一时。骑楼是一笔无法复制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历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如果打着“原状维修”名义被拆除,就永远看不到这段文明了。
不能说广州市政府对骑楼不重视保护,从市到区和政府部门都相继制定了保护法规,一套又一套的条文几近完善。业主也意识到保护骑楼就是保护历史,但骑楼破损了总得要维修,先后到规划部门咨询、向街道办备案,在没有得到明显答复如何做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去“原状维修”。说业主企图瞒天过海也不为过。但居委每周巡查一次却未发现被拆,似乎就说不过去了。业主对骑楼大手术不是两三天就完成的,从5月26日巡查时就发现骑楼搭起棚架,但业主一句话内部装修就被忽悠过去。说明这样的巡查是做给市民看的形式主义,不是货真价实的监管。只要执法人员进入楼内看一次,就不可能没发现业主是在拆骑楼。
凡是会随着动态发展而可能发生变化的建筑物保护,每个监管细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只要有一个监管漏洞文物就有了受到破坏的机会。许多时候,监管和执法部门都把人员和经费缺乏作为失职的借口,说很难做到监管全方位全天候覆盖。重视的时候监管工作就多做点,忙起来的时候就半个月都没去查一次,即使现场检查也是走马观花。于是只要不出问题就皆大欢喜,出了问题才紧急叫停,事后亡羊补牢。可以说,只要职能部门和街道的监管力量不到位、不深入细致,再多的保护法规也是一纸空文。因而保护好老建筑骑楼,首先要夯实靠监管基础,把责任心和监管手段落实到位则是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有关文物维护法规,老建筑出现安全问题需要修缮或者拆除重建时,要报有关管理部门核实同意,再请专家实地论证,提出合理修缮方案,然后由有资质和专业水平施工队伍去实施。但前提是要把保护与管理任务具体到保护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明确保护重点责任和履责重点。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追责机制,对管理不到位、履责不力导致保护出现问题、受到损害和破坏的行为,要追究责任。追责不搞和风细雨式的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而是伤筋动骨的处罚。这不仅可防止业主没有经过审批同意就随意拆除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让公职人员担起责任。当形成立体式的责任和问责体系时,业主才不敢轻举妄动,部门和基层政府才会真正做到守土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