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市统计局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市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37.5%,城镇人口增加到293.4万人,全市城市面积达332.7平方公里。其中,阜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壮大皖北城市群……力争到2020年,蚌埠、阜阳、淮南发展成200万人口左右的特大城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明确支持阜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二五”以来,我市始终把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大事、要事,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使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支点。
在此背景下,我市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规模明显扩大。据统计,2014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37.5%,比2010年提高6.0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239.3万人增加到293.4万人,四年净增城镇人口54.1万人,年均增长5.2%,城镇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同期全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我市加快建设阜城城南新区、职教园区、泉北新区及阜合现代产业园区等城市新区,着力构建阜阳城市经济圈。截至目前,全市城市面积达332.7平方公里,其中,阜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76.4平方公里扩大到111.68平方公里。
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更宜居
“城市到处可见建设工地,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都有了提升。”这是不少人对阜阳变化的直观感受。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42.8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7.7%。
在阜城,随着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对城镇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容量大幅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心城区的城市承载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阜城的“内涵”也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智能公交、公共自行车系统陆续投入运营,新添置150台空调公交车;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由2010年的2290个增加至2647个,卫生工作人员由2011年的3.28万人增加到4.35万人;今年以来大力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全年将新增400万平方米绿地。
各县市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2011年至2014年,太和县、颍上县、界首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34.7%、29.1%、27.3%,均高于全市21.76%的年均增速。目前,各县市均启动了城市新区建设,颍上县在2012年还获得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阶段
尽管城镇化进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全省相比,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
“2014年,全市工业化率35.8%,城镇化率37.5%。依据美国学者钱纳里的发展模型来解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城镇化率应该是在60%以上。”有关专家表示,以此作为参照,阜阳城镇化仍有很大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区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市统计局分析,当前我市城镇化水平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的初期,阜阳城市经济圈、5个县级城市、165个乡镇的体系,使我市具有较强的城镇人口承载能力。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阜阳发展成为“引领皖西北、辐射豫东南、联动黄淮海、融入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县级中等城市和中心镇建设,以经济实力提升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小城镇的吸纳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从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过渡,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变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市统计局有关同志分析说,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教育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在文明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精神层面大有作为,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城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