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临沂治霾,“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时间:2015-07-04 22:08:40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邓海建 

    7月2日, 山东省临沂市被环保部约谈后“休克式”治霾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57家污染企业关停后,有媒体称造成6万人失业。对于临沂的这种铁腕治污,有人给出了这种16个字的评价,叫做“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都焦灼在一起的局面。(7月2日央视《新闻1+1》)

    临沂之痛,纠结而悲壮。环保部暗访,市长被约谈,媒体轰炸曝光——于是,地方部门以风暴式停产的姿态,以“休克疗法”整治污染顽疾。受益于环境改善的市民,会赞叹政府终于动真碰硬,而利益受损的企业主和产业工人,则在四处抱怨:“全中国其它同样被约谈的地方,都没有采取这样的极端措施。”更直接的压力与风险,譬如来自临沂市银监局的警告:所有被关停的企业涉及银行直接担保354亿元,到第二圈担保达1496亿元,亟待善后。

    压力大了,应激反应也就多了。一是关停潮带来的失业压力;二是企业产销变局带来的地区性金融系统的压力;三是经济下行后社会秩序与安全的压力。别说这些压力的合集,就算单独拎出一股来,地方部门恐怕也是无力招架的。正因如此,一旦陷入这个古老的利益逻辑,舆论也未必看好临沂眼下的努力。不过,地方治霾的版本选择,破釜沉舟也好,虚与委蛇也罢,迟早要有个成本收益的考量。就像7月2日晚,环保部宣教中心微信公号“微言环保”直言,“被关停的企业满满的全是委屈,责任全部推给外界,以受害者的姿态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只字不提。今天的临沂,是很多历史欠账严重的城市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是电影台词,亦是历史叙事。值得注意的是,7月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凌厉的制度设计,已经显露出顶层设计对于环保的决心。所谓决心,当然不只是一种姿态,还应该包含对于践行决心的成本预估。说得更直白一点:类似临沂之痛,可以商榷的是痛的技术与痛点的位置,而不应该因为避痛就对污染沉疴无底线地宽容。治污问题上,治一步,退两步,这样的结果可能更坏。因为它不仅崩塌了铁腕治污的信心,更容易让污染报复式反弹。一旦积重难返,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只会更为高昂。

    临沂治霾,利益攸关者“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也不是不能理解,发展的惯性、政绩的焦虑,可能都会有着切肤之痛。不过,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总不能无限期纵然污染肆虐。当然,如果非要加上一个理由,那么不妨问一声: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还有什么问题的重要与迫切,大得过自己的生存危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