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从今年2月25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约谈以后,山东省临沂市就展开了一场治污大会战。按照临沂市政府6月12日公布的数字,全市412家需要在5月31日前完成限期限产治理任务的火电、钢铁、焦化、水泥、建陶等重点污染企业,已经有305家按期完成治理,另有29家关闭搬迁。同时,有78家尚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对未完成限期治理的这些企业将转入停产整治。
从治理的效果来看,按照中国环境报6月25日提供的数据,1-5月,临沂市的PM2.5下降了24.3%,PM10下降了17.3%,二氧化硫下降了36.1%,二氧化氮下降了14.8%。也就是说,通过4个多月的突击治理,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实现临沂市市长张术平立下的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的承诺还是大有希望的。
虽然这种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搞运动、搞突击的感觉,且容易引发一些新的矛盾、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失业人员增加、税收减少、财政负担加重等,但是,如果不快刀斩乱麻,不狠下决心,依靠企业自觉,可能再来个3、5年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更为严重,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大。因此,必须严格依照法律,一鼓作气地将此项工作抓到底、抓出效果,也抓出效率。
事实也是如此,从近年来地方政府抓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所以效果不够理想,进展不太顺利,甚至不断出现反复,一方面,可能与地方政府的决心不够大、各种顾虑过多有关,其中,担心职工失业是地方政府在治污问题上最大的难处;另一方面,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过于淡薄,偷排、漏排、不按标准执行、寻找各种理由与政府周旋等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得限期治理、限期整改工作很难向前推进。相信临沂市政府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些方面的问题,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干扰。环保部对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约谈,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政府对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和整改的“尚方宝剑”,让企业没有任何理由再与政府讨价还价。
众所周知,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45%。别小看这40%~45%,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来说,可是一个了不得的目标,而且,按照广大居民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目前污染的现状,很有可能还要提高目标。那么,如果继续懒懒散散、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地进行治理,要想在最后5年多时间里完成这样的任务,难度是相当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临沂市政府的突击治污,反而给了其他地方不少学习、借鉴的经验。
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由于治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极广、波及范围极多的工作,突击治理,更多的只能治标,很难治本。要想治本,必须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常态化,亦即把污染防止和治理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去,成为一项常态性工作,不分淡季和旺季;二是铁腕化,亦就是不管哪个企业,也不管有多少员工,更不管有什么样的关系,只要存在污染,就要治理,治理不了,就要关闭。否则,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如果各级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都能够做到常态化、铁腕化、冷面化,那么,污染的矛盾就不会累积,有污染的企业就不会越来越多,就能够有效避免突击治理带来的失业人员增加、税收下降、财政负担加重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且治理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对污染治理工作,必须从突击治理走向铁腕治理、并实现污染治理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