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还能沉下心寻找乡愁吗
时间:2015-06-05 20:37: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胡印斌 

  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刚刚起帅浙东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这一年,他65岁,此前已归隐乡居18载。他登临抗金前线镇江北固亭,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事实上,千百年来,词人辛弃疾留给后人的形象,一直是壮士。他自己文字中流露的“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文学化传承牢不可破,连带着他的乡居生活也被叙述为“被迫归隐”。事实上,这样的叙述有些简单化了。

  一个证据是,从公元1182年到公元1202年,除去短暂的两年出仕,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隐居的18年间,创作了462首词,占其存世词作600首的73%。这些恬淡、闲适甚至有些超尘脱世的篇章,构成辛词极具风采的一面。

  被迫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总是心绪难平,更不意味着乡村就不能承载一个人的美丽人生。这样时而归隐,时而出仕,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常态。虽非刻意为之,却也为人生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某种弹性。无论是斜阳草树,还是寻常巷陌,都不仅仅是寄身之所,同时也是托命之地。你可以说归隐是为了等待时机复出,也可以说是找一处好山好水独自舔伤,但却无法否认寄情田园、流连山水时的别样情致。

  遗憾的是,千年以降,这样的弹性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断了。现在的人们很难真正回到乡村了。传统中“壮岁仗剑出游,老来叶落还乡”式的生活方式,早已被无所不在的城市化浪潮席卷。乡村只是城市的延伸,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被遗忘、被丢弃的所在,很难承载鲜活的生命了。乡愁,只能停驻在纸面上、记忆里、情绪中。

  此前,地产商任志强曾经建议好友潘石屹:“回天水,回家做乡绅,做一些乡村的公共建设。但现在你回去要买宅基地是逆城市化,要建立告老还乡的制度,让年轻人进城,老年人回乡,没有这个循环起不来。”确实如此,“诗意的栖居”,听起来不错,做起来未免太难。

  一者,眼下不少乡村衰败,大片土地要么撂荒,要么就是被污染,村庄若是远离城市,不具备拆迁征用的价值,基本上无人理睬。在乡村公共设施上一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不仅如此,现在的乡村仍在事实上为城市输血,不仅年轻人纷纷离去,乡村仅有的一点收入也顺带被送到城市。

  再者,城里人回乡养老,目前也并不具备相应的制度环境。除了此前说的乡村基础建设缺失、公共事业不振的情形之外,多年以来铸就的城乡制度鸿沟,很难在短时间抹平。城里人不能在乡下买宅基地是一例,小产权房均为非法,是另一例,还有,高企的城市房价也已经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城市里面,不可能骤然离去,来去自由只是一个神话。

  不只如此,即便有些地方勉强划出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很多时候,也徒有其名,很难承载当代人的乡愁。更有甚者,一些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地名,早在城市化、现代化的狂潮中,被改掉了。据新华社近日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历史古城频遭易名。“兰陵”“苍山”反复换、“襄阳”“襄樊”来回改。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会议发布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

  乡村社会不仅留不住人,也很难再接纳人。在城镇化的浪潮之下,很多人的心依然热热的胶着在对于现代化的追逐上,很难分心、静心、沉下心来去寻找乡愁。生活在追逐过程中的人们,离开土地离开乡愁已经太久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