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中央农办、国土部、农业部等三部门表示,强化耕地保护,既要坚守耕地数量红线,又要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我国采用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包括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制度、征收耕地开垦费和征收耕占用税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制度、行政责任制度以及刑罚保护制度等严格的举措,目的在于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侵占,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无疑再次显示出中央高层对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看重。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确保我国经济安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广大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本月举行的一次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城市外延扩张确实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中扩张占用的大量土地一半以上是耕地。对广东而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保护耕地红线、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与压力一直存在。为了坚守耕地红线,去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明确了省政府对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考核,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但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只有严格的监管,才能确保补充耕地指标真正获得平衡,也才能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在实处。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既要坚守耕地数量红线,又要提升耕地质量。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藏粮于地”的深远布局,提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农业与工业不同,是最直接的生态产业,必须要考虑生态承载力,在关注“地上”的生产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地下”的生产力,而提升耕地质量不能仅仅关注土地本身,更需要修复整个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作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凸显耕地的稀缺性,在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面前,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工作,容不得丝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