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不仅消解了“乡愁”,更是让这种“乡愁”转化成了生产力。克服农村青年“回流”创业的“水土不服”,需要从心态改变、环境改变和创业氛围浓厚等多方面、多维度求解。
近日,中国青年报以《农村青年:村庄创业消解“乡愁”》为题,对几名北京农村青年的村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报道揭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除了要面对知识、技能、资金、渠道等诸多难题,克服心态和观念上的“水土不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村庄里的创业正掀起浪潮。不少农村青年,将视线从流水线、工地转向辽阔而肥沃的土地,并迈开了返乡的脚步,意欲在村庄创业中消解“乡愁”,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我。
强烈的意愿,是创业故事的美好开篇。但创业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努力实践的过程。创业是幸福的,因为希望在未来;创业又是痛苦的,因为困难在当下。对这些“回流”村庄创业的农村青年来说,要在故乡闯出一片新天地,奋斗的过程必定不会轻松。
从城市打工族到农村创业者,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甚至与种地相比,有着更多难题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创业的资金哪里来、知识和技能短板如何补上、渠道和平台如何搭建、市场机遇如何发现、经营风险如何防范……这些,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共性问题,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也不例外。而更重要的是,与城市创业者相比,这些“回流”村庄的创业者,还得面临“水土不服”的现实尴尬。
资金、技能、渠道等困难,是创业者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解决的路径大同小异,比如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而针对村庄创业者“水土不服”的困境,则需要有独特的破解办法。
农村青年在村庄创业出现的“水土不服”,惯常表现在:生活方式有所差异、交流沟通存在障碍、业余生活变得单调。比如说,打交道的对象局限于“本村村民”,面对面沟通多于网络交流,业余生活也不再有影院、KTV……能否融入传统、忍受孤单,考验着村庄创业的农村青年,观念上的差异,也往往是创业过程中较难逾越的障碍。
尽管创业在故土,农村青年却要面对“水土不服”的尴尬。而要克服这种“水土不服”,首先要创业者在心态转变上下工夫,既然创业在村庄,就应该主动融入村庄、扎根乡土,给农村带来现代理念的同时,主动适应环境和吸收传统;其次,农村基层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等方面不断改善,让回流的青年人“待得住”、“扎得稳”。
当然,除了心态转变和环境改善,营造创业的浓厚氛围至关重要。在浓厚氛围的吸引下,更多外流青年回到村庄创业就业,当更多“小伙伴”加入到创业队伍,乡村创业热情高涨,建设家乡热火朝天,“水土不服”症状更容易得到释解。比如已经实现“外出打工大县”到“返乡创业大县”转变的开县,其形成的浓厚且热烈的大众创业氛围,可以大大释解创业者的孤独感和不适应。
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不仅消解了“乡愁”,更是让这种“乡愁”转化成了生产力。克服农村青年“回流”创业的“水土不服”,需要从心态改变、环境改变和创业氛围浓厚等多方面、多维度求解。
(张勇,作者系江西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