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青年弃乡投城,谁来种田养活我们
时间:2011-06-20 14:14:44 
 江西九江,干渴的大地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在德安县丰林镇大畈村,当地农民们正忙着灌溉和补种棉苗。由于持续的干旱天气,不少栽种的棉苗已经枯萎,新一轮的补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这让一些村民感到力不从心。60多岁的村民张金说,两个在外打工的孩子在农忙时不能提供他任何帮助,之前他请人栽棉花每天需要60元,再请人的话成本又增高,更何况他担心今年棉花的价钱不及往年。

  已是满头白发的张金只是村上衰迈老农中的一员,因为缺少青年人,村庄显得冷冷清清,与绿意盎然的田野形成鲜明的反差。

  386199”部队

  这个丰林镇第一大村,人口1500多人,绝大部分青年像张金家的孩子那样在外打工,剩下一支“386199”部队――38代指妇女,61代指儿童,99代指老人,这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在中国农村自然形成的最庞大的队伍。随着青年弃乡投城,留在村里的农民日渐衰老,种田面临没人接班的境况。

  “儿女们不愿意回来种田,说不定我们成了‘末代农民’。”前不久,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中,就有农民发出这样的担忧。

  在这种情况下,将来谁来种田?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张辉坦言,这个问题确实越来越突出。

  虽然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已经较高,而且农业生产环节可以购买服务,但这又导致另一个问题――农资上涨,尤其是粮价长时间停滞不前进一步削弱农民种田的意愿。尽管国家早已取消农业税、并且每年给农田实现一定的粮食补贴政策,但是农资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远大于惠农补贴,种粮无利可图甚至存有风险时,抛荒成为不少农民的选择。

  “能进城的都进了城”

  “能进城的都进了城里。”湖南衡阳三农问题研究者刘放生感慨道,从2004年开始,他对衡阳县石市乡53个村进行调查,当时全乡52784人,其中15~45岁年龄段的青壮劳力26000余人,但进行农业生产的,不足2000人,其中从事全职种养的劳力几乎没有。

  “目前,全乡青壮劳力还有所减少,该乡双河村560多人,从事农业田间劳作的仅50人左右,全是50岁以上的,平均年龄64岁,年龄大的80多岁,其中平均65岁以上的占50%以上。”

  “年轻人极少搞农业了,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粮食安全,会加速农村社会的凋敝。”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不无担忧地说。

  江西大畈村只是当下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城市的理念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即使是不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也会就近选择县城,“县城是否有房也成了农村女孩找对象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青年逃离农村,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逃离。

  尽管未来农村的经营方式和模式会改变,中国未来也许会涌现更多年轻的职业型农民,但文化学者摩罗认为,那时农民的概念已经变了,至少不会再像上世纪80年代的农民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代农民可能真是末代农民了。”

  “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业比较效益太低,”李昌平说。

  对新生代农民来说,他们既不熟悉传统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农具,又不熟悉现代农业技术。虽然如今很多农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

  不过,李昌平认为,中国土地上耕作的劳动力现在至少还有1.5亿人,尽管其中的大部分人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但“末代农民”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第一,中国现在不是农民少了,依然还是农民多;第二,只要农业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不仅80后会返回农业,90后也会搞农业。

  “中国只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不会缺人种田的。”李昌平认为。张辉指出,解决“将来谁来种田”的问题,关键是在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