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也刮择校风、成批学生进城上学的背景下,我更关心的是: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一个班有的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反而成了小班教学,成了空心学校——它们将如何生存?成批学生从农村流失到市区,教育工作者能做些什么?(5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进城就读成了农村学生家长的热门话题,出现了城里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庭冷落的状况。农村孩子为何集体跑到市里上学?不少学生家长回应,嫌乡里、村里学校教学质量差,升学率低,从农村学校出来整体竞争力很难与城里学生相提并论。他们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县城、市里上学了。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一边打工,一边租房陪读;有钱的甚至在市里买房子陪读。
农村学生外出上学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这也直接引出乡村教育的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广大乡村学校来说,流失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年轻的优秀教师。农村教师流失,农村学校校长很焦虑,乡村教师也有苦衷。乡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待遇较差、教学管理任务杂而重、各种学习锻炼机会相对较少,各种评优奖励或职称评定也相对处于劣势。
师生流失已成为乡村学校不能承受之痛,但在不能承受之痛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引发此现象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公。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现在教育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条件的差异日渐扩大,中小学师生从农村向城镇和城市集中的现象日益严重等等。
其实,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公所引发的矛盾与争论早已是新鲜的话题。应该承认,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实际投入似乎远远追不上现实需求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也许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急速发展,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凸显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出现,原因并非单一,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在旦夕之间或者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政府民众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是百年大计,农村教育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和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城乡教育真正做到均衡发展,如何做到所有的农村学校学校都有良好的教学设施环境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让一大批农村学生在本地就学也可以脱颖而出,是我们当下所必须要关注、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