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随着我国高铁网的铺开,高铁福利也被更多人认可。于是,越来越多的关于高铁明争暗斗的戏码在多地开始上演。地方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高铁线路的走向和站点的设置,但这多半是以牺牲经济性和科学性为代价。(4月25日《中国经营报》)
高铁过境并设站,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可以说不可估量。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展开了“高铁争夺战”。比如,湖南邵阳10万群众施压市长:“争不到高铁就下课”;又如,河南相邻的两个县,过去情同手足,“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如今为了“争高铁”,双方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再如,湖北两个“荆”姓兄弟市,为“争高铁”反目。问题是,高铁是地方官民能够“争夺”得来的吗?
众所周知,高铁线路的规划设计,需要经过实地勘探、科学论证、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等程序,由国家发改委和铁路部门定夺。地方可以提出建议供参考,但不会左右方案的制定,如果地方志在必得地去“争夺”,不仅徒劳无益,反而是在给高铁建设“添堵”。殊不知,地方开展“高铁争夺战”,除了受地方保护和局部利益驱使之外,更折射出了规则意识的缺失。
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必须循规守矩。只有遵守规矩意识,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才会文明和谐。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发展无序,陷入混乱。比如,高铁线路的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按照规矩办事,依法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否则,就有可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见,“争高铁”就是不守规矩,而信奉“潜规则”。如一些地方热衷于“跑领导”、“跑部委”、“跑专家”,找关系“通融”,用人情“摆平”,借权力“开路”。在他们看来,方案富有弹性,规矩可以灵活掌握,秩序可以随意调整。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守纪律、讲规矩”。可见,规矩是社会运行的底线,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要求。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府和每一个市民的规矩意识、法律意识。因此,高铁最终“花落谁家”,将由规矩而定;开展“高铁争夺战”,只会是劳命伤财。这显然值得各地反思。高铁走线设站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应公开征集意见,尊重主流民意,确保公平公正;特别是,应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体制,用制度和执行力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以此终结“争高铁”乱象。